——绵竹市打破传统“飞地”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第一批菌袋已经码好了,姬菇很快就能长出来。我在这里干活,每天能挣120元,比在外面打工强!”国庆长假刚过,家住四川省绵竹市玉泉镇永宁村9组的徐良泉,早早就来到位于该镇龙兴村的食用菌基地上班了,装袋、码袋以及接下来的采摘,活儿不重,收入还不错。首批8万个菌袋都是村民们参与制作的,来料加工,做一个菌袋能挣5角钱。“年底菌子卖了,每家还有分红,挺好的。”他笑得很舒心。
自己村的食用菌基地,怎么会建在别的村子?
创新思维的“富带穷”路径
事情要从一年前说起。永宁村地处玉泉镇西北,幅员广、人口多、耕地面积大,但受地理环境限制,日子一直过得捉襟见肘,190户336名脱贫人口是绵竹各村最多的。进入乡村振兴这一新阶段,怎样才能更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让这个底子薄、抗风险能力弱的村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呢?
紧邻永宁村的龙兴村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多年从事特色蔬菜种植,村里有5个专业合作社,还有350吨的冻库,年销售蔬菜8000吨。一边是“富乡亲”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一边是“穷邻居”找不到挣钱的门路,当地政府、绵竹市乡村振兴局等部门动起了脑筋。在征得村民同意的基础上,他们大胆打破传统思维和条条框框的约束,创造性地推出了“飞地”式的融合发展新路径。
“龙兴村有底子、有技术、有蔬菜销售的完善网络;永宁村有人、有帮扶资金支持、有发展产业的强烈意愿。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双方的优势结合起来,促成多赢式的跨村合作。”玉泉镇镇长贺进飞如是说。
打破传统的“飞地”模式
今年9月,经过紧张细致的前期工作,一个新的供销合作社正式成立,永宁村、龙兴村以及另一个相邻的村子涌泉村各以集体经济固定资产入股。生产基地选址龙兴村二组,占地20余亩,种植品类是食用菌,这也是多方考察、商议后的结果。“玉泉是蔬菜种植大镇,但食用菌种得不多,而食用菌又是出了名的附加值高、价格稳定、市场潜力大。这样一来,对我们的蔬菜产业结构也是有益的补充。”玉泉镇党委书记付龙川表示。
建大棚、修厂房、买设备,食用菌基地前期投资300多万元。如何让基地发挥作用,让资产运转起来,让脱贫户通过项目获得更大的效益?那就必须要把整个产业的活力激活起来。虽然有产业帮扶资金,但按照规定,这笔钱只能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发放给村民。怎么办?绵竹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邓宇飞算了一笔账:“我们积极想办法,向德阳市、四川省主管部门汇报,请求支持和关心。最终,这笔钱由村集体为脱贫户买菌袋再托管给供销合作社集中管理,收益扣除生产成本后,再全部分配给脱贫户,实现资产增值、脱贫户增收。”
“共同富裕”值得期许
10月8日,天气转凉,基地内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高大的厂房里,蒸汽高温灭菌箱正在紧张运转;成片的大棚内,一层层菌袋码放得整整齐齐,第一批姬菇已经冒出了头,长势喜人。“现在是8万个菌袋,预计年底能达到12万袋,能生产姬菇、平菇等100吨左右。菌类的销售收入、菌袋的加工收入、吸引外地种植户来料加工的收入,再加上土地租金等等,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就能为脱贫户户均增收800元左右。”绵竹市乡村振兴局局长陈正君说道。
如今,当地已经成立了工作专班,打造从田间到厨房的“蔬菜供应直通车”,力争在未来五年内建成4万袋/日的菌袋生产中心,配套盐渍、冰鲜、多糖提取等深加工设备,到2027年实现年种植规模1000万袋、产量1万吨,实现菌类产值1亿元。
更加值得期待的是“飞地”模式广阔的实践空间。绵竹市乡村振兴局局长陈正君表示,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持续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让脱贫群众收入水平、生活水平更上层楼。“玉泉的成功经验值得总结推广,村帮村、镇带镇,形成融合发展的农业产业,广大农村地区的共同富裕会有更加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