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段路,读一座城。近年来,在安徽省会合肥市,兴起了一股不一样的“走读热”。孩子们走的并不是常见的文旅路线,他们来到合肥历史上第一所官办的地市级学校旧址(现更名为合肥学宫),登上状元桥,围观状元井;在卫衙大关倾听合肥青年在五四运动中的历史回响;追寻抗日战争时期进步女师生组成的“朝曦读书会”印记……活动过程中,党史专家、讲解员、学校教师、志愿者导赏员全程陪伴孩子们,带来知识点满满的“打卡”体验。这项活动并不只针对年轻人,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市民都可以参与其中。
合肥这个“走读老城”志愿服务项目,是针对当地青少年群体对合肥历史文化的了解程度普遍不高,且缺乏相应认知渠道而开展的。该志愿服务项目将当地文化历史遗址“串点成线、以线扩面”,梳理形成“10+N”条“走读”线路,不只服务于青少年,还服务于青年、党员、企事业职工等不同群体。项目服务既可进学校、机关、企业、社区等专程定制,还可以接受散客拼团,而“走读”过程则包括现场教学、沉浸式体验、研学沙龙、融媒体互动等内容。不管服务于什么群体,都是带领市民用脚步去丈量、用眼睛去观察、用内心去感受合肥这座城市,以传承老城历史文脉、延续合肥城市记忆。
这样的志愿服务项目值得各地复制。“走读老城”可以读出对城市的自豪感、归属感和认同感。我们工作、居住的每个城市,不管年代是否久远,不管有多少文化遗迹,其实都是有一定历史文化的。只不过,很多普通人因缺乏渠道与契机,对当地历史文化并没有了解,或了解不深。各个城市的历史需要传承、活化,而不是躺在故纸堆里,只存在于文字记载中。倡导市民以“走读老城”等方式,带着一种敬畏之心,寻访、接触甚至研究当地历史文化,捡拾城市的历史记忆,有助于市民认识到,原来自己所在的城市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从而产生一种自豪感、归属感和认同感。
“走读老城”可以读出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的责任感、紧迫感。在很多城市的老城区,一街一巷都可能承载着历史,一砖一瓦都可能写满故事。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是人们的乡愁寄托。传承保护好每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职责。保护是传承的前提,传承是保护的最终目的。倡导市民参与“走读老城”活动,有助于唤起市民对城市人文史迹的关注,由关注产生认识,由认识产生热爱,因为热爱所以去保护、传承。可以说,不同于建立刚性的保护、传承机制,将“走读老城”持续下去,是在培育一种自觉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的软性社会环境。其作用或许更有效。
从老百姓角度说,“走读老城”这类文化活动,翻开老城这本厚重的书,也是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让老百姓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比如在“探寻老城宝藏”文化活动中,志愿者引导孩子们来到散布在合肥老城中的“李鸿章家族当铺遗址”和“金融大厦”等地点。有学生表示,自己对当铺在古代的重要作用有了新的认识,了解了铜钱上“通宝”“长乐”等字样的寓意。这就是对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走读老城”志愿服务项目还开发了创意海报、明信片、走读地图、笔记手账等文创周边,像这样活动精彩、内涵丰富的群众性“文化课堂”,多多益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期待有更多城市开展“走读老城”志愿服务活动,让城市历史文化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追寻中得以延续,直抵人心,浸润灵魂,促使人们树立起强大的文化自信,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也期待各地探索出更多各具特色、可复制推广的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并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让广大群众能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