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服务热土,劲吹文明之风
——青海省河南县大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
仁青

      

     近年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立足“六化融合”工作机制,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牢牢把握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要求,聚焦群众需求,提升服务群众质量,实现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

    实施思想引领提振工程,打造坚定自信的精神家园

    河南县充分利用各级文明实践阵地和志愿服务队伍,积极传播党的声音,持续创新、活化载体形式,采用“宣讲+文艺”“送学上门”等形式,扎实开展主题宣讲活动,让广大群众在文明实践活动中聆听到党的声音、感受到党的温暖,引导干部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党的二十大召开后,河南县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县委常委会第一时间组织专题研讨学习,研究部署宣传贯彻工作。各级党组织持续掀起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县委宣传部抽调精干力量组建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团,深入乡镇、村社、建筑工地开展宣讲活动。

    通过找准群众需求、丰富内容供给、开展点单宣讲,开展分众化、互动化宣讲,让老百姓“坐得住”“听得进”“记得牢”,凝聚起广大干部群众共识,引导干部群众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实施志愿服务提优工程,打造全民服务的爱心家园

    河南县坚持把“办实事”“见实效”贯穿文明实践活动全过程,始终坚持以服务群众为根本。

    志愿服务向民生事项扩展,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志愿服务活动,县级层面志愿服务支队深入村社、学校等开展法律援助、助老扶弱等志愿服务,做到了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

    志愿服务向特殊群体倾斜,医疗志愿服务队精准对接居家行动不便老年人群的迫切医疗服务需求,启动“爱心流动服务车”开展“送苗上门”服务,提供“不断档”的疫苗接种服务,切实把志愿服务理念落实到行动上、群众心坎上。教育志愿服务队为适龄残疾儿童提供每月两次“送教上门”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其身残志坚的信念。

    志愿服务向重点工作延伸,持续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成果,精心培育一批具有时代特征、辨识度高、生命力强的志愿服务特色品牌。组建“牧鸟人”“飞燕”等志愿服务队,引导各类乡土人才参与高层次环保志愿活动,使保护生物多样性成为干部群众的普遍共识;聚焦民族团结进步,抓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深入挖掘民族团结教育资源,在社区和机关单位推动创建“石榴籽家园”,组建民族团结进步宣讲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四史”教育,不断增强各族干部群众“五个认同”。

    实施核心价值培育工程,打造润物细无声的美德家园

    河南县把选树先进典型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重要内容,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渠道,广泛开展道德实践和主题教育,涵育文明乡风、优良家风、淳朴民风,依托各级党校、道德讲堂,邀请“河南好人”走进社区、走进村社、走进学校,与群众、师生面对面互动交流,营造“人人争当好人、人人学习好人、人人尊重好人”的良好氛围。

    引导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积极盘活基层文化阵地,组建乡村草根文艺队开展民族曲艺歌舞进牧区活动,发挥文艺惠民、为民、乐民作用,真正让身边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优干宁镇荷日恒村把村规民约作为提高社会治理效能、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组织志愿服务队认真讲解,推进移风易俗宣传教育,呈现出了邻里互助、村风文明的良好风气;创新性开办赛尔龙乡“慈母学堂”、多松乡“老年学堂”,形成语言学习、政策宣传的志愿服务体系,使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成为老年人的健康乐园、精神家园。建立党员干部志愿者与牧民“1+N”联系制度,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化解各类矛盾,实现了矛盾纠纷不出村;建立各村警民志愿巡防志愿服务队伍,打造警民联合、群防群治的立体防控圈,维护社会治安稳定,使新时代文明实践在促进乡村宜居宜业、牧民富裕富足,加快推动乡村振兴中展现出历史担当。

 

 

当前:4版(2022年11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