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
——贵州省赤水市传承红色文化助力文明城市创建纪实
毛远剑   陈益梅

       

    贵州赤水,一座拥有丰富红色资源的城市。血书“还我青岛”的五四热血青年谢绍敏出生在这里;1929年,中共赤水合江特别支部在此诞生;1935年,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进行的四渡赤水战役,更是让人们记住了穿越滇、黔、川深山峡谷的赤水河,留下多处战斗遗迹和红色印记。

    一代又一代英雄的赤水儿女,在这片美丽富饶的热土上,传承红色基因,砥砺奋进、拼搏奋斗,书写着可歌可泣的感人篇章……

    赤水河畔守初心

    元厚镇红军渡口,是中央红军四渡赤水第一渡的渡口。“红军渡”纪念石碑静静屹立在赤水河畔,仿佛是一位历史的守望者,静静聆听着赤水河的波涛声。就在这赤水河畔,红色宣讲员肖义伍老人从1985年开始,一直义务宣讲红色故事,一讲就是37年。

    1935年1月29日,红军分三路从元厚、土城一线一渡赤水河,拉开了四渡赤水的序幕。成功一渡赤水后,元厚的老百姓发现,这是一支纪律严明、热爱人民的军队,纷纷主动积极地帮助红军、支援红军。当时,肖义伍的舅妈聂永珍不顾自身安危收留救治了两名红军伤员,为了避免被人发现,聂永珍每天假装割猪草,悄悄地为红军战士送饭送药。两个月后,两位战士的伤势逐渐好转,准备启程追赶大部队,聂永珍专门准备了炒面等干粮给他们送行。

    1976年,朱德之女朱敏重走长征路经过赤水,专门看望了聂永珍。此后,聂永珍经常被邀请到各地讲述救助红军的事迹。从小听着舅妈讲红军四渡赤水故事长大的肖义伍,也坚定了宣讲传播红色故事的决心。

    “决不能让这些珍贵的红色记忆被时间湮没!”1985年,35岁的肖义伍正式成为了一名红色故事宣讲志愿者。37年,从青丝到白发,肖义伍风雨无阻地讲述着一个个红色故事,听过他讲解的人数不胜数。2010年,肖义伍将自己所知道的红色故事进行整理,写出了一万余字的红军“四渡赤水”解说词。

    “只要我还能说话还能动,我就会坚持讲下去!但是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请你们,要讲下去!”这位古稀老人站在“红军渡”纪念石碑前许下的郑重承诺,在第37个年头随着老人生命走到尽头而划上了一个时间的记号。但以他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红色赤水儿女,仍在践行着这个誓言……

    红色故事代代传

    在肖义伍的家乡元厚镇,2018年,正式组建了一支以肖义伍为队长的红色宣讲志愿服务队,至今已有义务讲解员200余人。

    赤水市紧扣“红色历史人人学、红色书籍人人读、红色故事人人讲、红色歌曲人人唱、红色足迹人人行、红色精神人人传”活动主题,在社区、村镇以及各相关单位,组建了小小红色文化宣讲队、大学生宣讲队、“茶馆嗑子匠”等志愿服务队,充分利用市、镇、村三级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百姓龙门阵”“移动小喇叭”等载体,开展进学校、进乡镇、进机关、进医院、进军营、进村寨(社区)、进企业“七进”宣讲活动;同时还畅通集中宣讲、流动宣讲、媒体宣讲路径,推出“百村大讲堂”“周末乡村行·我传习思想”“竹板大妈传思想颂党恩”等载体,用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的方式,将国家的好政策,党的好声音送到群众家门口,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做文明有礼赤水人。

    如今,1000余名红色志愿宣讲人走出了家门,走进了老百姓的心里,让赤水红色的精神底色更加亮丽而深刻。在红色精神的引领下,涌现出个人无偿献血累计达6000毫升的退休教师刁毅、勇救落水儿童的退役军人黄光荣、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王胜会等一大批赤水好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截至2021年底,赤水市已有“中国好人”7人、“贵州好人”12人,“贵州省新时代好少年”2名、“遵义市新时代好少年”4名,有力带动提升了赤水人民文明素养。

    实现转型新跨越

    近年来,赤水市把发掘红军四渡赤水战斗遗址和红色故事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有机结合,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渡赤水集中展示带、“重走长征路”研培体验工程等项目建设和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助推赤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坚持将“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以党的理论宣讲、培育践行主流价值、推进移风易俗等为主要内容,开展“情满赤水·欢乐乡村”系列文艺演出活动,组织文艺志愿者到农村开展《文明遵义》《点赞新时代》等广场舞曲教学,实施文化乐民工程;成立文化讲师团,辅导农村文艺团队组建运行,开展“百姓大舞台”系列活动。

    坚持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紧扣群众需求开展“文明好市民”打卡活动、“答创建知识·赢文明好礼”、“丹青赤水·文明有我”接力、“文明属性”小测试、“十优十改”月月评等主题创建活动;在景区开展“旅游志愿者服务月”“最美导游”主题活动,创新旅游不文明行为提醒方式。累计开展群众文明创建活动2000余场(次),在全市营造了广泛参与文明创建、社会风气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

    坚持把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作为“增进民生福祉”的重大工程。建成乡村文化广场40个,农家书屋102个,文化活动场所11万平方米;创作“竹板大妈”地方歌谣9首,组建乡村广场舞团队100支,放映乡村公益电影100余场;建成丙安水库、市人民医院新院区等民生工程;改造棚户区12549户、农村危房27988户;城镇新增就业3万余人。有力助推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7.97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35.84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完成39608元、16424元,分别增长9.4%、10.7%,为文明城市创建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如今的红色赤水儿女,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按照贵州省委“一二三四”工作思路,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奋力先行,勠力同心、砥砺前行,为建成百姓富、生态美、产业强的现代化新赤水不懈奋斗。


 

当前:B1版(2022年11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