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平均耗时15天的上诉案件卷宗移送工作,现在仅需几分钟即可完成;各类智能审判辅助系统减轻法官事务性工作30%以上,庭审效率提升20%以上……不久前,最高人民法院举行新闻发布会展示智慧审判系统建设的一系列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科技在审判工作中应用,人民法院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不断前行。各级法院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成果,推进智慧法院建设,打通群众参与诉讼的“最后一公里”,推动执法司法信息公开,促进司法公平正义。
◇ 群众“一次都不用跑”,公正司法加速抵达
“指引清晰,操作简单,连我这样没有诉讼经历的人也能轻松搞定。”近日,因新冠肺炎疫情被隔离在家的陈先生说,他只用了七八分钟就通过手机网络平台走完了立案申请全部流程。
用手机上的“广州微法院”小程序立案只是广州法院在线立案的渠道之一。通过PC端进入广州法院AOL电子诉讼服务中心,该平台涵盖了包括“调解立案”在内的几乎所有的诉讼服务功能。据了解,早在2014年12月,广州就全面启用了两级法院网上立案平台,让群众足不出户即可实现在全市法院“一键立案”,从提出申请到法院立案,最快的只需20分钟。
如今,随着5G智慧法院建设的推进,广州法院整合了诉讼咨询、信息查询、材料提交等29项在线诉讼服务,当事人可全天候在线提交立案申请,群众“一次都不用跑”的诉讼体验越来越顺畅。
广州中院副院长吴振介绍说,近年来,通过广州智慧法院系统立案的人数增长明显,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网上立案数剧增,网上立案率从3%提升到98%,群众满意率达98.9%。
辽宁高院与知识产权局等12家单位联合建立在线解纷机制。通过人民法院在线服务、集约送达等平台,网上立案、交退费、庭审、送达等13类诉讼服务实现一网通办。
截至目前,全国四级法院立案、缴费、保全、鉴定等事务100%全程网办,半数以上案件做到“网上立、自助立”,律师服务平台四成以上的立案申请在8小时外非工作时段提交,实现诉讼服务全年无休、24小时“不打烊”。全国3500多家法院上线中国移动微法院小程序,当事人可通过这一入口完成立案、查询、缴费、调解、庭审等36项在线诉讼服务。
在信息化助力下,一系列便民司法举措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司法为民温暖人心,公正司法加速抵达,公平正义触手可及。
◇ 科技与审判融合,实现更高水平的数字正义
近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郊区人民法院审理一起跨国离婚案件。案件受理后,郊区人民法院审判团队严格按照诉讼程序,依法向被告送达起诉书、传票等送达手续,确定开庭时间,积极组织联调工作。主审法官沟通后发现,双方当事人都想尽早结案,但都远在万里之外的韩国,加之疫情等原因,如果按照传统方式开庭审理,结案可能需要至少半年。为此,主审法官决定利用智慧法院,通过远程视频组织双方在线调解。审判员、书记员、原被告及其委托诉讼代理人齐聚屏幕之上,“云上法庭”庭审系统可同时满足实时开庭、举证、在线签名、录音录像等功能,远程视频开庭就此展开。庭审过程严肃规范,视频画质清晰,各方交流顺畅,数据传输稳定,法庭调查、举证质证、法庭辩论各个环节有序进行,保障了庭审顺利完成,确保了双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原告、被告最终达成了离婚协议,案件圆满解决。
郊区人民法院审理的这起案件是审判执行核心业务场景智慧化的一个缩影。当下,为实现更高水平的数字正义,人民法院信息化4.0版建设向纵深发展。
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以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为总体牵头单位,联合20多家人工智能和司法行业优势厂商,共同开展司法数据联网、数据智能推荐、知识自动生成、人工智能引擎等司法数据中台和智慧法院大脑关键技术集智攻关。截至目前,通过司法数据中台和智慧法院大脑的司法知识服务平台已集成语音识别、卷宗数字化、类案智能推送、立案辅助、当事人画像等33项优质服务,涵盖80%的审判执行核心业务场景。
近年来,各地以司法数据中台、智慧法院大脑为牵引,突破技术瓶颈,提升服务能力。
广州智慧法院的“区块链电子质证系统”,实现了线上全流程证据提交、交换及质证功能。当事人足不出户即可完成庭前质证,质证全过程的数据和操作上链保存,并可供随时查阅和校验,具有可追溯、不可篡改的技术特点。
辽宁高院建立辅助事务集约化智能化处理中心、持续丰富智能审判辅助系统、建设“发改再”案件评析管理平台。特别是加强区块链技术应用,实现电子卷宗、送达留证等重要节点信息上链存证,被中央网信办评为“区块链+审判”创新试点应用单位。
作为浙江省首个改造完成的智慧法庭,诸暨市人民法院枫桥法庭实现了智慧法庭平台化、智能化功能与当前先进的音视频编解码技术和应用高度融合,满足了法官和当事人可在多种庭审条件和网络环境下完成庭审活动的需求。
登封市人民法院上线“智慧查控执行员”系统。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执行员只需一键输入查控指令,设定查控任务,系统将代替人工自动锁定、抓取数据,完成自动批量查询等事务性工作。
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与中国银行陕西省分行,陕西广电网络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合作方依托各自在行业领域的优势和技术能力,在更深层次、更高层面上进一步加强合作,为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打造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内网外网共享协同、有线无线互联互通的数字化诉服体系。
◇ 精准发力执行难,助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2014年,靳某某在一起案件中败诉。为了逃避履行赔偿义务,靳某某到处躲藏。今年10月,焦作市中级人民法院依靠大数据智慧查控系统发现被执行人靳某某,督促其履行赔偿义务并配合后续执行。10月14日立案,10月18日被执行人就主动找到执行法官,要求尽快还款结案。原来,被执行人河南某置业有限公司的账户刚刚转入一笔现金,就被登封市人民法院“智慧查控执行员”系统冻结。“为了不影响公司开展业务,我们必须尽快履行还款义务。”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随后,该公司主动还款16万余元。
焦作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王波介绍说,焦作市中级人民法院与焦作市政府联合搭建智慧执行辅助办案平台和失信管理平台,多部门共享数据,为常态化破解执行难提供了解决方法。
近日,宜昌、荆州、荆门、恩施四地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共同签订《“宜荆荆恩”法院司法协作协议》(以下简称《协议》),此后四地法院将围绕优化营商环境、保障民生权益、保护生态环境、助推法治政府建设等重点领域开展司法协作。四地法院定期将不诚信诉讼当事人名单信息共享,探索建立“宜荆荆恩”城市群不诚信诉讼“黑名单”“黄名单”信息库,嵌入内网审判系统,系统自动识别并提醒。
眼下,最高法积极推动建立覆盖全国法院及主要财产形式的网络查控系统,与中国人民银行、公安部等十多家单位、3900多家银行联网,可以查询被执行人全国范围内的不动产、存款、金融理财产品、船舶、车辆、证券、网络资金等信息,对各种财产形式做到全面覆盖、一网打尽,实现了依法调查财产方式的根本变革。
值得一提的是,最高法构建联合信用惩戒系统,有效震慑失信被执行人。加强与社会征信体系对接,与国家发改委等60家单位开展联合惩戒,对失信被执行人担任特定职务以及出行、购房、投资、招投标等进行限制,让失信被执行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促进了社会诚信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