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区:
以文明实践助力乡村振兴
津文

       

   近年来,天津市静海区充分发挥涉农区特点优势,以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抓手,辐射带动基层所、站建设,通过提升阵地建设标准、创新理论宣讲方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引领乡风文明,助力乡村振兴。

    完善制度建设,守好实践阵地“责任田”。静海区坚持把制度体系建设摆在首位,落实建设标准,发挥区域特色,形成行动共识。在“高”字上下功夫。坚持三级阵地“一把手”负责,明确“中心主任、所长、站长”身份职能。规范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十有”制度上墙,让权责内容公开透明。落实“三级书记清单”,形成月月有推进、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合力。在“特”字上下功夫。根据基础设施、群众需求、乡情民俗等特点,因地制宜,建设特色鲜明的文明实践阵地。在经济基础较好的街道社区打造功能全方位、服务人性化的“社区型”示范所站,在村史厚重、民风纯朴的镇村打造一镇一特色、一村一品牌的“乡村型”示范所站。在“融”字上下功夫。盘活各方资源,探索乡企共建、乡校共建等模式,通过打造陈官屯供电服务中心文明实践基地,开展“文明实践进校园”活动,带动全区1个中心、20个所、415个站、30所学校、120个单位企业融通思想、融合共建。

    立足思想引领,精耕理论宣讲“试验田”。静海区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首要任务,创新理论宣讲方式,彰显“红色阵地”属性。明确主题举旗帜。以“喜迎党的二十大”为主题,以乡村振兴为主线,围绕党建引领、民计民生、高质量发展等内容,开展“百姓名嘴说”“静海青年说”“与党代表面对面”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宣讲活动500余场,受众6.2万人。思想引领聚共识。开展“理论直通车”活动,聘请专家学者作专题宣讲,为乡村注入“理论营养剂”。举办乡村振兴专场报告会,让静海故事走出静海。组织“时代静海”“蒲公英”“红色轻骑兵”等宣讲团到田间村口开展上门宣讲,打通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用好成果促发展。坚持以带动农村产业振兴、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收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利用“一红一绿特色村”“状元村”“生态旅游村”等文明实践品牌,发展芦苇画经济,带动农产品销售,打造乡村旅游线路,让理论成果转化为乡村特色产业。

    突出志愿服务,培育特色活动“丰产田”。静海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眼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广泛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金句写到心坎里。依托“中国书法之乡”文化传承优势,组建文化志愿者队伍,把书法艺术与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相结合,打造“农民写金句”志愿服务品牌,带动广大群众一起写金句、谈感悟。活动融入百姓中。突出为民、惠民、乐民,实施“情暖静海”志愿服务项目,在重要时间节点对“一老一小”等特殊人群开展集中慰问。开设“道德讲堂”“群众大舞台”等村民活动场所,为演讲歌咏、书法绘画、京剧戏曲、广场舞爱好者提供展示舞台。重点工作齐参与。充分发挥区级党员、青年、平安、巾帼、科技等志愿服务队先锋作用,指导各乡镇街道、村社区规范建立“5+N”特色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参加创建文明城市、创建卫生城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工作,实现区直机关全员加入、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人人知晓的良好氛围。


 

当前:B4版(2022年12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