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中区: 创新小区“微治理” 推进环境“大改变”
鲁倩文

    

   小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毛细血管”。近年来,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聚焦小区治理难点,切实加强小区综合治理,组织发动党员站出来、部门沉下来、群众动起来,提升小区治理活力、社会协同合力、居民参与动力,积极构建党建引领居民小区院落共建共治共享新机制,做实做细城市居民小区“微治理”。

    党建引领“激活力”

    “现在住起安逸多了,环境又好。”这是如今住在市中区通江街道牛咡桥社区红旗小区居民们近年来最大的感触。

    走进红旗小区,到处干净整洁,“红旗巷”“怀旧巷”“青年巷”等9个特色巷道让人眼前一亮,这个曾经“脏乱差”的小区已焕然一新。

    “红旗小区是典型的城中村小区、自建房小区。在改造之前,老旧院落多、流动人口多、问题诉求多,随之而来的还有社会治理难、党员发动难、群众满意难这些问题。”据牛咡桥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红旗小区成立了全市首个自建房小区党支部,并逐步建立起“组织引领、部门合力、群众参与”的老旧小区治理新模式,“问题小区”转变为了“安全、安心、安逸”的“三安”小区,2020年还被评为“全省基层治理示范小区”。

    据了解,近年来,市中区大力开展小区院落红色领航行动,治理单元从社区下沉到小区,党组织建到网格(小区),党小组建到楼栋,健全完善街道以下“社区党委—网格(小区)党支部—院落党员骨干”三级微治理体系。截至目前,建成网格(小区)党支部357个,有效覆盖各类小区1400余个,实现社区以下“微治理”单元全覆盖。同时,积极开展党建引领小区治理示范试点工作,构建“小区党组织+自管委员会+小区居民”三方联动的老旧小区治理服务机制和“小区党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三方议事的物管小区治理服务机制,精细化推进城市基层治理,建成红旗小区等省级基层治理示范小区7个、五洲汉唐小区等市级基层治理示范小区10个,不断为基层治理工作注入红色力量。

    服务提质“聚合力”

    “社区干部进小区现场办公了!”“这么好的机会,我去咨询一下养老保险年审的程序。”……近日,在市中区通江街道柏杨社区,工作人员利用“社区办公日”走进小区,与居民一起开院坝会,针对居民提出的各类意见和诉求,现场进行解答,给出解决方案。

    这样的场景如今在市中区各个社区已成为常态。近年来,市中区聚焦邻里办事堵点难点,出台“社区办公日”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制度,社区“两委”干部定期进驻小区,开展现场办公,切实将小区治理被动“接招”转为主动“出招”,确保发现问题在一线、解决问题在一线。

    为更好地服务群众,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市中区还着力建设小区“邻里空间”“邻里议事坊”和院落“互助共享空间”,推动社保年检、生育证办理等服务事项进小区,真正实现群众“家门口”办事;充分利用社区、小区公共空间、文化长廊,设置“居民议事室”“邻里聊吧”等,引导辖区企事业单位、居民群众代表等主动参与,推动形成邻里守望相助、矛盾协商解决的自治共管社区治理模式。

    居民参与“增动力”

    在市中区通江街道柏杨社区柏杨小区举办的“小区邻里节”上,居民们载歌载舞,表演着自己精心编排的文艺节目。台下,快乐套圈、比眼力、夹弹珠、欢乐KTV大家唱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也火热开展,另外还设有义诊、义剪等服务。活动现场处处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大家增进了交流与了解,增强了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据悉,去年以来,市中区倾力打造“邻里e嘉”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品牌,广泛开展“邻里桑榆情”“邻里运动会”“小区邻里节”等“邻里”系列群众参与性活动100余场,有效拓展了社会组织、协会商会、居民群众等多元主体参与小区治理的空间,覆盖小区居民30余万人。

    为进一步激发居民参与小区治理的积极性,市中区不断健全自治机制,强化小区、院落、楼栋“微自治”。目前已建立小区业委会、自管委等自治组织1457个,建立小区自治规约983个,逐步构建起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良好自治局面。同时,注重培育治理队伍,组织开展基层治理“金点子”大赛,广泛征集小区治理“金点子”;组建小区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参与小区疫情防疫、防汛减灾等志愿服务活动,凝聚小区治理合力,推进基层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当前:B2版(2022年12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