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岁末年终,在我老家的赶集乡场上,就会看到很多父老乡亲背起背箩穿梭于人山人海中,选春联,买礼花鞭炮,买新衣,购置各种各样的年货,年味浓浓。唯一缺憾是感觉以前很多可以自己动手做的过年食品,如今会做的、想做的人越来越少了。比如年粑,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家总觉得做起来太麻烦,就直接去乡场或小作坊购买了。
记得小时候,过年前没有那么多钱去乡场上购买各种年货,但依然感觉到年味十足,尤其是做年粑,在我的记忆中非常深刻。我们那里的年粑分为好几种,有用纯玉米做的包谷粑,有用大白米做的白米粑,有用玉米和大米混合做的杂米粑,还有用糯米做的糯米粑(也叫糍粑)。
每到寒冬腊月时,田地里的庄稼全部收完后存于粮仓,接下来就开始准备做年粑了,那时条件不好,大白米平时都舍不得吃,但为了做年粑,人们还是挺舍得下血本的。一般需要提前一天把黄包谷或者大米用石磨碾细,然后用水淘几次,再把水过滤掉。因包谷或大米原本是干的,需要放置一夜让它们“发活”,等第二天用木甑子盛装起来放在铁锅里,向铁锅里加15公分深的水,再放到土灶上开始蒸煮,一般需要蒸煮2个小时左右。
为了让蒸煮出来的粑粑保持原汁原味,我们一般使用干木柴替代煤炭作为燃火材料。还记得有好几次家里做年粑,我去早已收割好的稻田里割稻茬,用来做蒸煮的燃火材料,稻茬燃烧时发出的稻秆味,犹如揭开锅盖闻刚刚出炉的白米饭一样,充满浓浓的饭香味,非常纯正地道,这样做出来的年粑自然很好吃。
包谷或大米蒸煮熟透后,接下来就是重头戏了。早些年因村里还没有通电,无法使用机器打年粑,只能用“石臼”来做年粑,石臼是用各种石材制造的,用以砸、捣、研磨食品的工具,一般呈圆形,类似一个杯子,上宽下尖,以木棍冲击击打的力量把米或包谷打烂成泥状。一般是男人在那舂打,女人则用手把打碎的米或包谷捏成圆形粑粑,我们这里叫做“舂年粑”。
已做好的年粑在想吃的时候,可以用火烤熟,也可以用水煮,还可以用油炸,可配上盐、酱油、辣椒面、白菜等多种吃法,特别是用糯米为原材料做出来的糍粑,口味特别柔软细腻,味道极佳。
故乡的年粑,是那个年代里关于年味特有的记忆,如今步入新时代,物资丰富了,生活条件好了,很多粑粑作坊兴起,人们不用自己做年粑了,通过线上订、线下购,随时随地都可以吃到糍粑、黄粑、米粑等各式各样的粑粑。
遗憾的是,如今再也吃不到当年记忆中的那种年粑味道了。因为那时的年粑,不仅仅是一种过年吃的食物,还是那个年代里人们为过年所营造出的年味氛围,是一种一年比一年好的期盼,承载了一种对生活越来越美好的向往。
故乡的年粑,是镌刻在我灵魂深处的一道忘不掉的乡愁,每次看到年粑,脑海里都会呈现那些年的影像。那些满满的回忆,通过一口口年粑,让我重拾舌尖上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