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坚守,为乡村孩子点亮梦想
——记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王翠斌
本报记者 漆世平

   

    他致力于乡村教育,一干就是28年;他如点点烛光,为乡村孩子点亮梦想;他热心公益,为乡村发展注入力量。他就是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向荣学校高级教师王翠斌。11月18日,王翠斌荣登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

    献青春扎根乡村教育

    从天水市麦积区出发,沿着渭河往东行十余公里,在社棠镇主马路南边,就是王翠斌任职的向荣学校。

    王翠斌是麦积区吴砦乡(现三岔镇)人,1994年从师范学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吴砦初级中学任英语教师。“那时家乡的教学条件相当艰苦,学校的校舍还是土坯房,一排平房是教师宿舍,一排平房是学生宿舍。”王翠斌回忆说,冬天天气冷,怕学生受冻,他和其他老师用煤炉烧水给学生装暖水瓶,供学生暖被窝;有的孩子年龄小,每到中午他们便在宿舍前支一个炉子,为年龄小的学生热饭;有的孩子家庭条件困难,他就用工资帮这些孩子垫付学费。

    那时,交通条件也没有现在便利,每到周末假期结束返校时,王翠斌从家到学校要先步行40分钟,然后坐1个小时火车,再步行30分钟,之后坐摆渡的船过渭河,上岸后还得再步行20分钟才能到达学校。寒来暑往,这条从家到学校的路,王翠斌一走便是10年。

    2004年,王翠斌从吴砦初级中学调到向荣学校工作。

    乡村学校英语教学薄弱,专业教师缺乏,王翠斌抱着改变家乡教育面貌的信念,常年承担两三个班的教学任务。有人说英语老师不好当,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难,但在多年的教学中,王翠斌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提出了通俗易懂的“三餐式”英语学习概念。什么叫“三餐式”?他解释说:“简单来说,“三餐式”就是早上吃好是突出重点,中午吃饱是兼顾全面,晚上吃少是精炼提升。”王翠斌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做他的学生,成绩不一定提高得很快,但他所传授的学习方法却可以让孩子们长久受益。

    28年来,王翠斌始终秉持“做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做学生满意的教师”这一理念,扎根乡村教育一线。走出农村的机会并非没有过,但王翠斌选择留了下来,他说:“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我深知农村娃娃对知识的渴求,孩子们需要我,希望我的坚守能助力更多孩子走出农村,拥有属于他们的广阔人生。”

    洒心血护航美好未来

    在麦积区的乡村地区,很多家庭的青壮年外出务工,他们的子女留在家乡成为留守儿童。因长期缺乏亲情关怀,加之部分家庭对教育不够重视,导致一些留守儿童厌学情绪严重。在王翠斌任教的班级里,留守儿童占全班学生人数的四分之一,但因为有王翠斌“惦记”,这四分之一的孩子没有一个失学。

    王翠斌至今仍记得那个叫小强(化名)的孩子。小强13岁时开始沉迷电子游戏,常常白天在朋友家睡觉,晚上到网吧通宵打游戏,有时候几个月也不回家。在外务工的父母实在没有办法,打算让小强退学。王翠斌得知后,多次联系小强所在的村委会和镇上相关部门,与小强的父母取得联系后,反复给他们做工作、讲政策。在王翠斌一次又一次的劝说下,小强的父母终于松动了态度:“你要是能找到他,就让他继续上学。”

    王翠斌深知失学对一个孩子意味着什么。在多方打听下,他终于在市区的一个网吧找到了小强,而小强见到王翠斌后,一把推开他就跑了。王翠斌没有离开,他在网吧守了一天一夜,终于等到了又来上网的小强。再次见到小强,王翠斌并没有批评他,而是给他买了食物,并将他带到宾馆,登记了一个房间,苦口婆心地和他谈了一夜。在王翠斌的劝说下,小强终于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同意重返校园。如今,小强已经从学校毕业,并顺利进入企业工作,在平凡岗位上为国家发展奉献着力量。

    任教多年,王翠斌坚信,只要自己付出的努力与爱足够多,就没有改变不了的“差学生”。所以,不管是父母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还是困难家庭的孩子,王翠斌都时常上门走访,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他经常给同事说:“我们教育的是一个孩子,挽救的是一个家庭,护航的是一个未来。”

    28年来,王翠斌累计帮助了1000多名困境学生,在他的呵护下,很多孩子考上了大学,改变了命运。在他的呵护下,孩子们也渐渐懂得了爱的回馈。每到假期,这群孩子总会抽空回到学校,给学弟学妹们讲他们的成长故事,讲与王翠斌老师之间的往事,把爱的火炬传递下去。

    用爱心传递温暖力量

    时光荏苒,转眼间,王翠斌已在乡村教育岗位上坚守了28年。28年来,乡村里一栋栋新房子拔地而起,一批批曾经的学生因为拥有知识过上了好日子。而除了通过教书育人改变孩子们的命运,王翠斌还坚持用爱心传递温暖力量。

    邻村的李仁身患重病,因治疗费用高昂,其家庭陷入困境。王翠斌听说后,立即前往李仁家了解情况,不仅为其捐款,还通过朋友圈等发出捐款倡议,并四处奔走联系相关部门,最终为李仁筹得10余万元捐款,使其得以顺利完成手术。

    身体重度残疾的农村妇女张琴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喜欢看书的她还经常写一些文章。她的丈夫患有智力障碍,只能做一些简单的体力活儿,家庭经济困难,在邻居和民政部门的帮助下,勉强维持生活。王翠斌在得知张琴家的困难后,联系了几位朋友来到她家探望,并和朋友一起为她捐赠了一台电脑,还时不时给她捎来一些文学书籍。在王翠斌等人的帮助下,张琴坚持写文章投稿,文章顺利发表后,她不仅在精神上有了收获,其家庭生活水平也有了改观。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只要同事和乡邻需要帮忙,王翠斌总会倾力相助。在当地,提起王翠斌,大家都夸他是一个“热心肠”,每次王翠斌下村,热情的村民总会邀请他到家里做客。

    爱是会传递的。一起工作14年的裴恺茹经常和王翠斌一起参与扶贫帮困、文化下乡、爱心捐赠等公益活动。“跟着王老师一起做公益,虽然忙碌,但生活过得非常充实且有意义。”裴恺茹说。在王翠斌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回报家乡,捐资助学。他们说,每次回乡看到王老师就觉得心里踏实,相信只要有他在,家乡的孩子就能拥有更好的未来。

    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王翠斌说,获得“中国好人”这一荣誉,对自己既是鼓励也是鞭策,他将继续教好书,育好人,让更多乡村孩子乘着梦想的翅膀飞到更广阔的天地,去看山,去看海,去发现更好的自己。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他还将用实际行动带动更多人参与社会公益,为乡村发展注入力量。

    王翠斌的故事还在继续,他的爱与坚守从未改变。

当前:1版(2022年12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