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村工匠雕琢美丽乡村

 

 

 

    编者按

    在广袤的乡村,有一批能工巧匠,他们生于农村、扎根农村,传承传统技艺;他们紧跟潮流、拥抱时代,开拓线上线下市场;他们执着坚守、积极进取,只为乡村更富裕、更美丽。

    2022年11月, 国家乡村振兴局、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十四五”期间,挖掘一批传统工艺和乡村手工业者,认定若干技艺精湛的乡村工匠,遴选千名乡村工匠名师、百名乡村工匠大师,培育一支服务乡村振兴的乡村工匠队伍。设立一批乡村工匠工作站、名师工作室、大师传习所,扶持乡村工匠领办创办特色企业,打造乡村工匠品牌。

    推进乡村工匠培育有何重要意义?如何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如何让乡村工匠有荣誉、得实惠、真正“香”起来?如何突破后继乏人的困境?本期话题围绕这些问题予以探讨。

    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意义篇

    王坤

    八部门发文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是对乡村传统工艺和手工业的一次全面挖掘与保护、传承与发扬,也是对相关产业的一次大促进,同时是在营造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

    培育更多乡村工匠,有利于传承“绝活”、留住乡愁。多年以来,乡村青壮年选择外出发展已成普遍现象,乡村工匠的老龄化现象突出,一些传统工艺面临失传的风险。因此,重视乡村工匠培育,加大乡村技能人才储备,具有一定紧迫性,这既是文化、技艺传承与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更好地留住乡愁。各地应把培育乡村工匠,作为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内容,制定工作方案,统筹各方力量,落实相关措施,千方百计让乡村传统“绝活”得以继承和发扬。传统工艺和手工业日渐兴盛,不仅可以留住乡愁,也更能激发乡村振兴的活力与潜能。

    培育更多乡村工匠,有利于促进“指尖经济”发展。按照八部门的《意见》,乡村工匠主要为县域内从事传统工艺和乡村手工业,能够扎根农村,传承发展传统技艺、转化应用传统技艺,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技能人才。目前,主要从刺绣印染、纺织服饰、编织扎制、雕刻彩绘、传统建筑、金属锻铸、剪纸刻绘、陶瓷烧造、文房制作、漆器髹饰、印刷装裱、器具制作等领域中产生。培育一大批乡村工匠,有助于推动乡村传统工艺和手工业发展壮大。近年来,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转型升级,不少地方作出努力,但在产品创新、品牌建设、产业规模方面仍有明显不足。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做强手工产业、兴办特色企业,群众创新创业、增收致富更有信心、更有希望。随着“指尖经济”走向成熟,也有利于打造乡村旅游特色品牌。

    培育更多乡村工匠,有利于促进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在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中,认定若干技艺精湛的乡村工匠,遴选乡村工匠名师、乡村工匠大师,设立乡村工匠工作站、名师工作室、大师传习所等,能够让广大乡村工匠感到受尊敬、有前途、有奔头。那些身怀一技之长的乡村工匠,可谓是创业的先锋队、致富的带头人,率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形成辐射效应,让更多普通“庄稼汉”成为有专业技能、有文化素养的新农人。可以肯定,若乡村工匠真正成为受人尊敬、能得实惠、让人羡慕的职业,必定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心生向往、见贤思齐,乡村人才振兴指日可待。

    期待乡村工匠培育,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探索创造美好生活的更多可能

    措施篇

    董宏达

    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要多措并举,比如挖掘乡村工匠资源、支持创办特色企业、打造乡村工匠品牌、开展技能教育培训,等等,既要挖掘培养一批,又要传承发展一批,还要提升壮大一批,努力为乡村工匠创造大展身手的广阔空间。

    着眼于传承,挖掘乡村工匠资源。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要以县域为单位,将散落在民间、尚处于自发状态的有传承基础、有规模数量、有市场需求、有社会价值、有发展前景的传统工艺,进行挖掘整理;在挖掘过程中,发现一批有培养潜力的乡村手工业者、传统艺人,在此基础上,再认定一批技艺精湛、带动产业发展能力强的乡村工匠,建立省、市、县目录清单,实施动态管理。通过有效的挖掘整理,促进乡村工匠与农村产业深度融合。

    支持创办特色企业,让乡村工匠有用武之地。要想最大化释放乡村工匠的创新创业潜能,就要给他们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要出台并用好相关政策,扶持一批基础条件好、有一定经营规模的就业帮扶车间、非遗工坊、妇女手工基地等转型升级、发展壮大。有条件的地方要进一步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一批“工匠园区”,成立乡村工匠产业孵化基地,打造众创空间。同时,还要支持乡村工匠自主创业,领办创办特色企业,培育乡村传统工艺龙头企业与新型经营主体,借势促进就业、带动增收。

    汇聚多方力量,打造乡村工匠品牌。近年来,农业逐步走上品牌化发展之路。要想发挥乡村工匠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必须下功夫打造乡村工匠品牌。以往,河南嵩县常店村铺砖工人大多是单打独斗,产业发展一直形不成规模,2022年5月,当地成立了铺砖工匠理事会,专业工匠统一服装、统一编码、统一业务、统一标准,工匠们说,“没想到我们常店村铺砖铺成了品牌,活儿多了,收入也高了”。如今在嵩县,还有田湖镇焊工、车村镇栈道工、德亭镇仿古泥瓦工等16个“一镇(乡)一特”劳务经济品牌,一个个乡村工匠品牌,有效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各地都应注重打造乡村工匠品牌,并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开展技能教育培训,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各地应以多种方式,培养更多技能型本土人才,比如探索“现代学徒制”,坚持“以老带新”,开展“结对式”培训,通过田间培训、现场实践等方式,帮助广大群众提升传统技能水平。动员符合条件的乡村工匠参加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农业农村、文化和旅游等部门组织的教育培训活动,推动传统与创新融合,不断提升乡村工匠的技术水平和发展层次。

    推进乡村工匠培育,要努力探索,帮助更多人用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实现技有所值、劳有所得

    保障篇

    谢庆富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乡村工匠是乡村振兴的有生力量,是带强产业、带头致富的希望。但长期以来,由于收入水平普遍不高以及缺乏社会评价机制,乡村工匠队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人才断层,部分传统手艺也处于濒临失传的状态。

    要想以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促进乡村人才振兴,就要让乡村工匠技有所值、劳有所得,这样才能使乡村工匠没有后顾之忧,沉下心来传承手艺、钻研技术,不断精进技艺,让传统手艺在创新中得到传承与发展。

    培育乡村工匠,政府要“唱主角”、做主导。就提高乡村工匠待遇而言,有关部门应建立完善人才保障体系和激励机制,对技艺精湛且有卓越贡献的乡村工匠予以精神嘉奖,并适当给予物质激励,增强其职业荣誉感。具体来说,相关部门要定期开展乡村工匠普查行动,摸清底数,建立台账,动态掌握乡村工匠相关信息,并根据类别按照一定标准给予补助。同时,相关部门可通过举办各类乡村工匠技能比赛、作品展览等,对表现突出的工匠予以奖励,这样不仅能增加优秀乡村工匠的收入,也可增强社会对乡村工匠的职业认同。

    除了收入水平普遍不高,缺乏专业的职业认定也是制约乡村工匠培育的短板。近年来,职业农民职称评定工作在不少地方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推进,还有新型职业农民评上“正高级”,成为名副其实的“田秀才”和“土专家”。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在职称评定上也应有相应的动作,让更多手艺人特别是优秀手艺人通过官方渠道获得职称评定,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乡村工匠的收入,也能提升他们的荣誉感,使乡村工匠获得更多社会认同。

    如今,已有一些地方开展乡村工匠专业人才职称评审工作,个别城市还把取得乡村工匠高级职称的人员纳入高层次人才范围,享受住房补贴、特殊津贴等,而取得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也可以申请人才入户。这些都生动体现出让乡村工匠技有所值、劳有所得。

    培育乡村工匠,在政府的主导下,社会、相关组织、企业都应立足实际,积极参与,在实现乡村工匠技有所值、劳有所得方面有所作为。比如,以传统手工艺为主业的企业,要将乡村工匠的薪酬待遇与技能等级挂钩,这样有利于激发乡村工匠的创新活力,促使他们的技能等级更上一层楼。

    让乡村工匠受尊敬、有荣誉、得实惠,才会有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主动加入乡村工匠队伍,脚踏实地精进技艺,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为乡村振兴贡献坚实力量。

    让能工巧匠 被更多人“看见”

    宣传篇

    樊树林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需要培养更多乡村本土人才。乡村工匠培育是一项整体性、协同性很强的工程,需要各方协同深入推进,而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乡村工匠“香”起来、“响”起来、“火”起来,是其中重要一环。

    加大对乡村工匠培育的宣传力度,可以多多举办技能比赛,树立更多样板典型,并“广而告之”。各地可在中国农民丰收节以及相应农事节气、传统节日,举办与乡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工艺比赛,鼓励更多乡村工匠展现技艺技能,继而分门别类推出地域性的技能标兵,并强化对这些标兵的宣传推广,形成以点带线、以线扩面的乡村工匠宣传格局。同时,技能竞赛也能让乡村技能人才脱颖而出,近年来,依靠技能大赛改变自身命运的工匠、技师并不少见。

    在宣传工作中,尤其要对有突出贡献、带动能力强、群众认可度高的乡村工匠、名师、大师进行宣传推广,并给予适当激励,营造农业农村专业人才深耕农业、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社会氛围。

    加大对乡村工匠培育的宣传力度,还可以广泛举办乡村工匠主题宣传活动,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各地应抓紧时间对地域范围内的技能文化进行摸底排查,对富有特色的各类技能文化进行传播,以文化传播带动工匠精神的“开枝散叶”;也可通过举办各类技能文化节会,在乡村传播“技能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引导人们重技能、练技能、比技能,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上增加优秀乡村工匠的曝光度,讲好他们的故事,大力弘扬乡村工匠“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千万锤成一器”的追求卓越精神,营造浓厚的尊重工匠、学习工匠、争做工匠的社会氛围。

    《关于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宣传乡村工匠培育政策,激励城乡劳动者积极参与。各地文化旅游等部门可将乡村工匠工作站、名师工作室、大师传习所工作室等,纳入乡村旅游整体规划之中,让更多乡村工匠从幕后走向台前,通过展示技艺、传承非遗等方式被更多人“看见”。

    培育乡村工匠 要从青少年抓起

    教育篇

    杨兴俊

    乡村工匠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长期不懈努力。从长远来考虑,乡村工匠培育应该从青少年抓起,不仅可从源头上解决后继乏人的困境,也可为农村地区的年轻人探索新的出路。

    从青少年抓起,培育乡村工匠,要“请进来”。可邀请当地具有一定影响力、具备一定表达能力的传统手艺人、非遗传人等,定期或不定期地走进校园举办讲座传授技艺,还可聘请能工巧匠、乡村工匠名师、乡村工匠大师等作为兼职教师,向中小学生传授传统手艺、非遗技艺。要鼓励乡村工匠把学校作为展示、传承基地,加强对乡村传统手工艺的宣传推广,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校还可以组织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以乡村工匠文化涵养校园文化,浸润学生心灵,增强文化认同。

    从青少年抓起,培育乡村工匠,还要“走出去”。可结合劳动教育、社会实践等,让农村中小学生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乡村工坊等参与实训操作、社会实践;到乡村工匠工作站、名师工作室、大师传习所等开展游学体验。这样可使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更加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培育精益求精、专注专一的工匠精神。

    从青少年抓起,培育乡村工匠,更要“系统化”。可把乡村传统手艺、非遗技艺等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纳入农村中小学校教育体系,开发乡村工匠本土教材,从小学到初中常态化开设乡村工匠课程,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延伸到高中。县级乡村振兴、教育行政部门可组织力量,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将传统手艺编入本土教材,尤其是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和国家级、省级非遗内容不可或缺。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要积极吸纳传统手艺人、非遗传人等参与,鼓励他们主动整理技艺资料,提供珍贵的文字、图纸、书籍、影像等资料,切实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确保乡村工匠培育“不变形”“不跑偏”。

    培育乡村工匠从青少年抓起,农村职业教育更应有所作为。农村职业高中要发挥地处乡村的优势,因地制宜,使其技能课程教育能够更好地贴近农村生产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多为乡村培养工匠式人才;要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构建学生专向培育、输送机制,促进毕业生就业,与培育乡村工匠的行动接轨;要积极引导具有技能技艺的毕业生扎根乡村干事创业。

当前:B4版(2023年01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