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践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和光

 

      

   在爱国卫生运动开展7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充分发挥爱国卫生运动的组织优势和群众动员优势,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主动学习健康知识,掌握健康技能,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践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用千千万万个文明健康小环境筑牢疫情防控社会大防线,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爱国卫生运动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为改变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有效应对重大传染病疫情、提升社会健康治理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民动员、全民参与

    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

    爱国卫生运动很“大”,它架起通向美丽健康中国的桥梁;爱国卫生运动也很“小”,基层社区、街头巷尾、家家户户,都有与它相关的工作,推进爱国卫生运动是全民的责任。

    走进广州市荔湾区金花街,挨挨挤挤充满生活气息的居民楼之间,有一个休闲健身广场,旁边的一条小路边,镶嵌着一面面汉白玉浮雕。走近细看,上面雕刻的是群众挖沟渠改善环境、灭“四害”等爱国卫生运动的场景,还有毛泽东同志题词的锦旗。这是全国第一个纪念爱国卫生运动历史的文化长廊,其内容可以回溯到1952年。

    爱国卫生运动刚刚发起,广州市民就积极响应号召,全民出动,挖沟渠、建公厕、清垃圾,把新中国成立前长年累月污水、粪便横流的“三臭街”改造得面目一新。1952年底,全国第二次卫生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金花街被评为全国爱国卫生运动模范单位。

    爱国卫生运动是党和国家把党的群众路线运用于卫生防病工作的伟大创举和成功实践,也探索出了以最少投入获得最大健康收益的中国模式,其发起既有时代背景,也是人民诉求。1952年,中央成立防疫委员会,后更名为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从此,爱国卫生运动在全国范围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解决了不同时期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卫生问题。各地区、各部门广泛发动群众,以除“四害”、讲卫生、整治环境为重点,爱国卫生运动在重大疾病防控、重大自然灾害应对中发挥了统筹协调作用,经受住了鼠疫、天花、霍乱、血吸虫病等的严峻考验。

    改革开放后,爱国卫生运动迈入了开创新局面的历史时期。1978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重建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1981年2月25日,全国总工会、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文联等9个单位联合发出倡议,号召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开展以“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语言美、心灵美、行为美、环境美”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礼貌活动。随着“五讲四美”深入人心,其内容也在不断充实,后来又增加了“三热爱”的内容,即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从而使其价值指向、思想内涵更加明确。

    1982年,“开展群众性的卫生活动”写入宪法,确立了爱国卫生运动的法律地位。各地区深入推进“两管五改”(管水、粪,改水井、厕所、畜圈、炉灶、环境)工作,广泛开展“五讲四美”活动,基本消除了克山病、大骨节病,人民的文明素质也得到了提升。1982年2月,中央爱卫会等9个部门确定每年3月为全民文明礼貌月,爱国卫生运动在这一时期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和突破口。

    1988年,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更名为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1989年3月,国务院《关于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决定》提出了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方针和方法,即“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督”,随后全国爱卫会确定每年4月为爱国卫生月。

    2003年春,我国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5月,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防治非典型肺炎战役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和要求,中央文明委、全国爱卫会决定在全国广泛开展“三讲一树”(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活动。随后,两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改陋习、树新风”活动的通知》,要求通过积极有效的工作和社会各界坚持不懈的努力,组织动员广大群众自觉革除危害健康、污染环境的不文明行为和不良陋习,使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通知发出之后,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各市、县、乡(镇)村结合当地实际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为夺取“非典”等突出重大疫情防控斗争胜利和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为确保地震灾区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全国爱卫办向四川、重庆、云南、陕西和甘肃等省(直辖市)爱卫办发出关于大力开展灾后爱国卫生运动的紧急通知,灾区各级爱卫办积极发动群众,协调各相关部门,全面综合整治环境卫生,落实灾后卫生防疫措施,广泛宣传卫生防病知识,临时修建简易厕所,解决如厕问题。对环境特别是饮用水和动物尸体进行消毒,开展灭鼠、灭蚊蝇等,灾后震区没有发生传染性疾病的流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爱国卫生运动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爱国卫生工作以卫生城镇创建、健康城镇建设、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农村“厕所改革”等为载体,大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取得了新的显著成效。

    2013年和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先后授予中国政府“健康(卫生)城市特别奖”和“社会健康治理杰出典范奖”,表彰中国爱国卫生运动取得的成就。

    爱国卫生运动是将我国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文化优势,特别是群众动员优势转化为不断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的具体行动。围绕解决不同时期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卫生问题,把广大人民群众发动起来,不断改善城乡环境,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成为这一“老法宝”魅力不衰的核心所在。

   小改变汇聚大文明

    当精神文明建设遇上爱国卫生运动

    伴随几代人成长的爱国卫生运动,不仅清除了看得见的污渍,更清除了看不见的落后卫生理念和不良卫生习惯,新形势下,爱国卫生运动不再是简单的清扫卫生、清洁环境,而是从人居环境、饮食习惯、社会心理健康、公共卫生设施等多个方面开展工作,让好习惯延续,将健康文明的种子播撒在每个人心中。

    一直以来,群众都在广泛参与爱国卫生运动,如今,出门佩戴口罩、垃圾分类投放、保持社交距离、推广分餐公筷等习惯正在悄然成为良好社会风尚,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成效初显。

    吃过早饭, 贵阳市白云区泉湖街道中航社区80岁的李瑾怀拎着两袋垃圾下了楼。刚出楼梯口,看到对面垃圾桶旁站有志愿者,老人快步迎了上去。“这一袋是湿垃圾,有摘剩的豌豆苗、菠菜叶,还有几把苹果皮、石榴皮。你看,垃圾袋还是透明的,看得清清楚楚!”李瑾怀特意举高左手,打量一番,随即抬起右手,“这是干垃圾,全是这几天用的包装袋、塑料袋,完全按要求分的类。”志愿者想搭把手,老人坚持靠前,将两袋垃圾依次投入干、湿桶内。“这点事我能做,你们够辛苦了。”

    “依托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垃圾分类为主题,定期开展‘变废为宝’‘招募环保小卫士’‘有奖竞答’等系列活动,在街道85个小区不间断宣传、指导、培训居民如何开展垃圾分类和投放。”泉湖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罗德红表示,目前辖区逐渐形成居民定点、定时投放垃圾,物业定人收集垃圾,湿垃圾收运单位定人、定车、定线路转运垃圾的闭环管理模式。“我们会立足文明城市创建,推动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2022年10月底,贵州省贵阳市在全市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百日攻坚”行动,推动“要我分类”向“我要分类”转变,共创共享文明、自觉的绿色生活。

    不止贵阳,各地在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创建中,积极推动查漏洞、补短板,集中开展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同时注重发挥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示范引领作用,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主题实践活动,充分调动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创造性。

    ——文明城市,开展农贸市场环境卫生整治、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完善、卫生死角治理,宣传普及防疫知识及公共卫生知识,开展公益广告宣传,积极组织志愿者参与爱国卫生运动,引导市民自觉革除不文明、不卫生行为,树立良好生活习惯,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市民生活环境,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文明村镇,推进农村改路改水改厕旧村改造工作,开展农村薄弱环节环境卫生整治,加强农村污水、有害垃圾、建筑垃圾、企业废弃物的监控管理和集中处理,打造干净整洁的农村人居环境,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干净整洁的农村人居环境,移风易俗树新风,美丽乡村展新颜。

    ——文明单位,建设健康单位,承担清洁环境卫生、树立行业新风的责任,完善控烟措施,落实健康体检、职业卫生管理、安全管理制度,营造和谐包容的单位文化,铸造行业典范。

    ——文明家庭,加强社区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的宣传教育,向家庭和个人就近提供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服务,引导家庭成员自觉动手、净化绿化美化家庭、院落和公共空间,自觉维护公共卫生,维护自己和家人健康,践行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文明校园,引导青少年养成文明健康的行为举止,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普及健康生活的科学知识,提升学生健康素养,加强校园环境治理,共同创建文明健康的校园环境,构建心理健康服务,帮助未成年人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心态,通过组织“小手拉大手”活动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和家长主动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变,健康影响因素在不断变化。尤其在当下,更要继承和发扬爱国卫生运动这一“传家宝”,将疫情防控期间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长期坚持下去,引导群众培养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要充分发挥爱国卫生运动的制度优势、组织优势、文化优势和群众优势,不断探索新举措,进一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2021年,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中央文明委和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联合启动了为期两年的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活动,推动群众切实养成文明健康习惯,有力助推疫情防控。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健康中国”作为我国2035年发展总体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

    成都目前常住人口已逾2100万,日均产生生活垃圾超3万吨。洁净,是市民对城市生活的基本需求,也是成都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重要环节。加快生活垃圾分类法规、政策、标准及设施体系建设,推动生活垃圾由混合处理向分类处理转变,如今,成都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格局基本形成。全市累计推广设置地埋式垃圾桶(箱)72座;推进生活垃圾收集转运站设施提标提质工作,累计提标提质29座。2022年1-9月,成都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8.5%,资源化利用率达80%;焚烧处理率达92%,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此外,厕所革命也在成都市持续深化,配合“星级厕所”创建评选,成都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通过“周末大扫除”“行走成都 每周一巡”等活动持续做好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工作。

    2022年,重庆市卫生健康委联合市文明办启动为期2年的倡导绿色环保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活动,通过“讲文明”“铸健康”“守绿色”“重环保”四项行动,为群众树立新生活指示标,垃圾分类、分餐公筷、预约就诊、一米线等成为社会新风尚。

    河南省结合宣传普及《河南省居民健康文明公约》行动、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普及行动,以“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为主题,大力开展卫生村镇、五星健康文明家庭创建等活动。

    云南持续深入推进以“清垃圾、扫厕所、勤洗手、净餐馆、常消毒、管集市、众参与”为主题的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如今,云岭大地城乡人居环境发生了喜人变化,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快形成,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显著提高。

    经历疫情防控的考验后,各地更是积极探索,推动将疫情期间形成的良好习惯逐步制度化——北京市发布《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将文明行为正式写入法规;湖北省建立疫后心理援助服务网络,推进互联网+心理服务模式……

    爱国卫生,人人受益,重在平时,贵在坚持。新形势下,充分发挥爱国卫生运动的组织优势和群众动员优势,促进全民践行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我们定能用千千万万个文明健康小环境筑牢疫情防控社会大防线,不断涵养公众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和卫生健康习惯,为建设健康中国、增进人民健康福祉增添动力、提供保障。
 

当前:3版(2023年01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