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村医“侠侣”
——记中国好人陈伯兴、史勋琼
本报记者 卢瑶

 

 

     

    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黄平县平溪镇大寨村,几乎每个村民都存有一对夫妻的电话号码,这对夫妻就是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陈伯兴、史勋琼。多年来,夫妻二人以高尚情操、仁爱之心,守护大山村民三十余载,为数千名乡亲送去健康和幸福。

    ◆ “不忘初心,牢记救死扶伤使命”

    陈伯兴生于1973年,是土生土长的大寨村人。1991年,他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卫生学校(现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在黄平县纸房乡计生站找到了一份工作。

    当时的大寨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全村800余户3000余名村民生活在这里,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玉米和水稻。除了穷,村子里还缺医少药,人们总是“小病拖、大病扛、重病无法治”。回乡探亲时看到这样的情况,陈伯兴带着对家乡人民的担忧,毅然选择了回乡做村医,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服务家乡人民。1997年,他与同样有着情怀的史勋琼结为夫妻,两人志同道合,决心在大寨村扎根。30多年来,夫妻俩骑坏了6辆摩托车,走遍了大寨村的每一个角落,用心呵护着村民的健康。

    为了更好地服务村民,陈伯兴、史勋琼会定时对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病人及腿脚不方便的患者进行随访。每每这时,夫妻俩都会细心地将写着“下队随访”的字条贴在村卫生室的门上,向前来问诊的病人说明自己的去向。

    “不忘初心,牢记救死扶伤使命。这是我多年坚持的信念。”陈伯兴表示。

    ◆ “我们很幸福,坚持做了自己想做的事”

    “陈医生,我头晕得很。”不久前的一个深夜,陈伯兴接到了70多岁的留守老人李成锦打来的求助电话。陈伯兴、史勋琼立即起床,穿好衣服,提上医疗箱急匆匆地赶到了老人家中。陈伯兴、史勋琼仔细检查了老人的身体情况,发现老人血压偏高,在反复叮嘱老人要按时服药后,他们又摸黑回到自己家。

    30多年来,陈伯兴、史勋琼对村里的老人十分上心,无论是节假日,还是刮风下雨,都会随叫随到,守护村民健康。有时候,陈伯兴、史勋琼上门问诊后,村民们会把自己种的菜或是制作的小吃送给他们,夫妻俩每次都会在收下后悄悄地留下一点钱。他们乐于接受老人们的心意,也为老人们考虑得更多。

    在陈伯兴、史勋琼的村医生涯中,有多次可以离开村子的工作机会,但是他俩却割舍不下村民们。夫妻俩几十年如一日,竭尽所能地去帮助乡亲,有了疑难杂症,两人会认真讨论并确定最佳诊疗方案,尽可能地减轻病人的痛苦和经济压力。“收入嘛,够用就行。如果我们离开了,村民们就要去镇上、县城才能看病了。”陈伯兴告诉记者,解决村民医疗需求,比去城里更有意义。“我们很幸福,坚持做了自己想做的事。行医至今,这些老人病患也都把我们视作他们的子女。”谈及这些年所做的工作,陈伯兴夫妇非常自豪。

    ◆ “我们的愿望就是病人能够早点好起来”

    近段时间,受新冠病毒感染和气温降低的影响,村里生病的人数增加了,陈伯兴、史勋琼的工作更加繁忙。每天一早,村里的患者就早早地在卫生室门口等待,或者打电话预约看诊,夫妻俩常常是早上7点出门,晚上8点才回家。这样繁忙的工作,自然让陈伯兴、史勋琼无法照顾到家里。

    陈伯兴、史勋琼有两个孩子,女儿正在读大四,儿子还在读高三。当记者问起谁在照顾儿子时,史勋琼却格外洒脱地回答道:“自己照顾自己!”然而,这份洒脱的背后,是他们未能说出口的歉疚。

    作为村卫生室的医生,陈伯兴和史勋琼夫妻共同承担着大寨村卫生室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健康扶贫等工作。急诊优先、老弱优先,贫困群众看病还可以视情况减免医药费,这是他们多年以来一直坚持的原则。目前,“健康扶贫”行动已经全面覆盖黄平县,作为村医的陈伯兴和史勋琼既要当好卫生“宣传员”,又要当好健康“守护神”。他们会邀请村民参加他们举办的健康知识讲座,向村民宣讲医疗惠民政策和各类防治知识,引导村民改变传统观念,养成健康习惯。

    “陈伯兴夫妻把村民们当亲人,谁患什么疾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他们比病人的家人记得都清楚,村民们都特别感谢他们。”大寨村党支部书记陈杰感叹道,他们的爱心与细心,为数千名村民带来了健康,换来了幸福。

    新的一年已经到来,陈伯兴、史勋琼也许下了新年愿望:“我们的愿望就是病人能够早点好起来。”夫妻俩对视一眼,开心地笑了起来。

当前:A1版(2023年01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