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广安”的寓意,是在我成年以后,确切地说,是在进城以后。翻看广安历代州志和后来的广安县志,我被这段文字记载所吸引:宋开宝二年(969年),宋太祖应西川转运使刘仁燧之请,御笔点渠江县境秀屏山下的浓洄镇置军,取“广土安辑”之意,命名广安军,隶属梓州路,领渠江、新明、岳池三县。“广安”一名由此始。“广土安辑”意思就是广袤的土地,人们安居乐业。
作为土生土长的广安人,我引以为豪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这里历史厚重,地灵人杰,是一代伟人邓小平的故乡;二是这里是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求学、工作、成长、奋斗都在这里;三是这里是同城融圈、发展方兴未艾的希望之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国家战略,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独特且重要的战略地位,而广安是目前国内唯一全域纳入跨省域都市圈的地级市,正按重庆都市圈北部副中心的全新定位规划建设,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
我很庆幸,在新的发展格局下,我能深度参与现代化广安建设。“回望来时的路,看清脚下的路,坚定前行的路”,我需要系统地梳理我与广安这座城市的关系。我与广安的交集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段是考学求学,一段是工作、生活、成长、奋斗。
我最早认识广安这座城市,是1983年进城参加中专正式考试。这是我第一次坐班车出远门,那时广安还是县城。虽然途中我晕车严重,但内心满是兴奋和好奇。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我到了县城车站。我东瞧瞧西看看,诚惶诚恐,生怕在陌生的县城里迷路,于是紧紧拉着带队老师的后衣角。第一次看到的县城,风格古朴、街道狭窄、建筑破旧,但这一切,对于一个15岁的少年来说,是新鲜而美好的。县城不大,主要街道就几条,左转右拐,很快就到了考点兼住宿地的广安二中。安顿下来后,我开始调整放松,躺在宿舍木架子床上浮想联翩。第二天清晨,在沉睡中我被一阵“呜——呜——呜——”的汽笛声惊醒,汽笛声洪亮而悠长。因为是第一次听到,感到无比兴奋,自己终于到了一个“大地方”。彼时,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憧憬和自信。汽笛声响过,四周静悄悄的,在清新的晨风中,我听到了自己“咚咚咚”的心跳声,似有一种吉祥的预感……
我终于如愿以偿在县城就读中专。县城靠山临水,位于秀屏山下,渠江从东南方向蜿蜒绕城,然后侧身而过。我就读的学校在渠江边上,“晴天一路灰、雨天一路泥”的河街是我们出行的必经道路。进了城,心就安放了下来。在3年求学时光,我利用空闲时间遍访县城的大街小巷以及周边的人文胜迹。小城的节奏是独特的,那是一种封闭保守之中少有的慢;小城的味道是独特的,那是一种少有的五味杂陈——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交互包裹融合。浓浓的烟火气,深深地吸引和感染着我。呼吸着几乎原生态的空气,享受着缓慢悠长的小城时光,我完成了中专学业。那时,我有一个心愿:留下来,把这个静谧中还有些落后的小城作为安身立命之地。
而事实上,我有机会深深理解并扎根广安这座城市,还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1990年,我通过公考顺利进入一个县级机关工作。1993年广安设立地区,1998年撤地设市,其间,我幸运地被选调到地市级机关,办公场地从广安老城白苍路搬到了城南新区,居住的地方从老城老旧木板楼房搬到了新区新建的现代时尚小区。在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之余,我从多个角度从容审视广安这座新老交替、急剧变化的城市。客观地说,撤地设市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升级发展,提升了城市格局。我开始老城新区兼顾,一条街一条街、一道巷一道巷、一处名胜一处名胜地踏访、感受、细悟,查资料、找答案、访街邻、作对比、看变化。在那些寻常的日子里,我像熟悉自己、打理自己一样熟悉和打理与我水乳交融、休戚与共的这座城市,并竭尽所能贡献绵薄之力。虽然后来在职求学进修、从本科读到研究生以及工作中有多次调离的机会,但我依然没有离开,这座城市深深融进了我的血脉,一次次帮我调整呼吸、持续赋能,成全和成就我的人生追求。
进入新时代以来,这座城市发展明显步入“快车道”,让我目不暇接:规划一步步提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立体交通发达便捷,城市公园星罗棋布,文化生活多姿多彩……城市在变大、变美、变舒适,更有活力、魅力。如今,广安已建成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正在建设国家海绵城市。前不久又传来喜讯,西渝高铁开工,将连接广安城区并建广安东站,而助推城市发展的另一个重大项目广安机场目前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随着“高铁梦”“机场梦”相继实现,以及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产业项目、公共服务项目、生态文化项目等布局落地,广安这座城市将强势崛起。
一切都在朝着“广安”的方向发展,也如我所愿。“广土安辑,思源奋进”的广安城市精神,正激励着一代代广安人接续奋斗,成为一种迈步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此处地灵生人杰,斯郡天宝蕴物华”。许我以广安为豪,我将用一生来热爱和回报这催人奋进的广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