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聚焦中心城区人居环境治理,坚持把主要街道、背街小巷、老旧小区的问题整治提升作为工作抓手和突破口,紧盯城市堵点、管理难点、市民痛点,狠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城市发展短板,夯实文明城市创建的基础,让创建成果惠及群众。
城市更美丽
前不久,从外地回来的桂花街片区居民刘河岚被眼前新改造的社区环境惊喜到了:“小区路更平了、路灯更多了,还多了许多公共设施。”
巴州区回风街道桂花街片区建设时间较早,环境卫生条件较差等问题长期困扰着辖区居民。
为解决居民的“急难愁盼”,去年9月,总投资1700万元的小区改造项目开工,新增的路灯、监控、雨污管网等设施,完工后将进一步提高居民的生活舒适度。
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就是要打造品质之城,筑牢民生基石,让幸福看得见、摸得着。
巴州区作为巴中市中心主城区,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就瞄定建设“四宜四有”新城目标,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福祉和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大决策。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去年,巴州区累计完成草坝、红福片区、晏家扁等老旧小区改造项目40个,修补修复西华街、广福下街等主次干道7条。新建垃圾分类亭160个,更换分类垃圾桶500余组,完成城区公厕改建2座,启动实施江北、状元桥、西城3个农贸市场和桂花街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维修整治污(破)损建筑物外立面约1.28万平方米。
城市面貌进一步刷新。一年多来,巴州区全力以赴开展市民诉求“大起底”,迅速启动了魁星楼、东门大桥城市广场、江南三环路等项目建设,建成全市首个历史文化博物馆,加快推进莲花山运动公园、山湖公园等项目建设,改造了群众盼了多年的清江场镇,巴城环境品质得到了明显改变和提升。
氛围更浓厚
重“颜值”更重“气质”,环境整治只是一个前提,文明城市的灵魂在于文化。
曾经的巴州区东城街道观音井巷,环境脏乱差、道路坑坑洼洼。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观音井社区提出整改方案,完善了设施配套和日常监管。实施亮化、美化工程,洁净墙面、整治飞线、治理排污、硬化路面、施划停车位、安装健身器材、设置公益广告……系列工作完成之后,观音井巷面貌焕然一新,文明新风扑面而来。
除了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巴州区也结合城市改造契机,在城市干道建设文化墙、宣传小品等,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市民的文明素养。
“巴中交通综述”“巴城变迁”……望王路东段路边的墙面上,多幅承载着巴城记忆的照片使原本空白、毫无生机的墙面成为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过往行人驻足观看。
“这面文化墙建设得好。”看着一幅幅城市发展今昔对比的照片,市民李大爷深有感触。
笔者从巴中市文明办了解到,巴中在主次干道、商业大街、公共广场、公园等建设了一批以文明城市共建共享、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文化墙,既美化了城市,又传播了社会正能量。
去年以来,巴州区坚持以文化人,在全区打造小品景观、示范点位、文化墙等600处,公益广告3000余幅,简单易懂的文字、引人注目的彩色图画,俨然成了文明创建的一道亮丽风景。
管理更有效
建好易,管好难。
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在科学优化城市功能、建好基础设施的前提下,市、区两级政府部门还深入探索城市管理,出台精细化管理标准,用“绣花”功夫管好每一个环节,确保中心城区“脉络”运行通畅、有序。
为了解决“谁来管”的问题,巴州区实行路长制,全面推进“门前五包”和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管理,按照综治管理的网格划分,探索城管+综治等“多网合一”的网格管理模式,全区共配备232名创建专岗和412名网格员,以城管智慧平台为基础,联动城管、公安、市场监管3支执法队伍,整合住建、环保、环卫等N支辅助力量,构建执法联勤联动综合治理模式,确保城市每个角落、每个问题都有人管。
此外,去年以来,巴中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也加大了对城区广场管控和综合治理,按照“安全大于美观”原则,制定行道树“排险、利居、宜商、城美”方案,维修维护花箱350余处、树池180余处,绿化重置、景观换新主次干道及桥面立体花盆时令花卉20余万盆。打造城市夜经济,维修维护楼宇光彩20余栋,完善城市照明工作,维护更换路灯光源约800余套。
如今的巴城,交通内通外畅、建筑错落有致、设施一应俱全,市民素养不断提高,以文明为底色的美丽和谐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