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青铜峡市:“五个新”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杨菲

 

    近年来,宁夏青铜峡市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在理论宣讲、文明创建、移风易俗、文明实践、文化惠民上下功夫,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精准施策,以“五个新”不断提升农村文明程度,涵养培育文明乡风,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理论宣讲开辟新境界。始终把思想引领作为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基础,紧贴群众需求,通过形式、内容、队伍创新,形成了具有青铜峡特色的宣讲格局。形式多样化。采取多种方式,进一步引导广大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队伍多元化。将23名市级领导、47名市直部门、镇(街道)主要负责人按照网格化进行划片包村,全部深入各镇、村广泛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方针政策。内容靶向化。聚焦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设置产业发展、民族团结、文明礼仪等宣讲“菜单”,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智慧服务云平台,群众按需线上、线下点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及时派单,宣讲员根据特长接单,合理“配菜”,群众听后现场评单,形成“点单-派单-接单-评单”闭环管理。
    文明创建优化新环境。坚持把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作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龙头工程和基础工程。优化机制建设。修改完善《青铜峡市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创建标准和奖惩措施,并创新提出了约谈提醒、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取消称号等惩戒措施。优化阵地建设。按照“八个一”(一个精神文明建设阵地、一个文化健身广场、一条乡村文明长廊、一个道德讲堂、一面文化墙、一批宣传栏、一支志愿服务队、一支文艺宣传队或健身队)标准,进一步夯实文明村镇阵地建设。优化人居环境。坚持党员干部带头开展环境整治,结合主题党日活动,分片建立以党员干部为骨干的环境整治先锋队,带领全体村民集中清理卫生死角,修复围栏设施,开展植树护绿,美化生活环境。把广泛发动群众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建立健全卫生保洁工作制度,通过村干部包路段、农户包庭院的方式,常态化开展日常保洁、管理维护等工作,形成了全民参与环境整治、共同建设美丽家园的良好局面。
    移风易俗展现新风尚。把推动移风易俗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抓手,创新举措,健全机制,多措并举,不断推动移风易俗工作落实落地落细。全员行动,在凝聚共识上形成合力。推行党委主责、纪委主导,加强党员干部移风易俗教育监督管理,按照“三限”标准,严格执行婚丧喜庆事宜报备承诺制度,与全市党员干部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覆盖率达100%,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依托道德讲堂等平台,引导群众讲文明、树新风,使移风易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标本兼治,在机制建设上持续用力。成立了市、镇、村三级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84个行政村全部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将移风易俗工作与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基层治理等农村重点工作相结合,依托善行银行、“爱心超市”制定积分评定规则,探索建立“积分制+移风易俗”机制,以“小积分”撬动“大治理”,激发移风易俗新活力。
    文明实践注入新活力。以“讲帮乐树行”为文明实践基本形式,常态化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全市84个行政村全部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做大志愿服务“朋友圈”。培育了“1+8+N”志愿服务体系[1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8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分队、N支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志愿服务队伍],积极整合农业、工会、妇联等部门民生项目和社会公益组织,搭建三级联动、各行业部门和社会组织协同运行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体系。健全志愿服务机制。建立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动态管理机制,出台《青铜峡市志愿服务嘉许与回馈制度》,84个行政村全部建立爱心超市,制定“做实践、存积分、兑奖品”的奖励激励机制。建立青铜峡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智慧服务云平台,实现志愿者注册、签到、积分和志愿组织发布、招募、管理等一站式服务。
    文化服务掀起新热潮。夯实文化基础,完善服务体系,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生活“活”起来。健全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三下乡”常态机制。坚持以政府购买的形式提供便捷高效的文化服务。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以传统节日为切入点,丰富拓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文艺宣传“乐”起来。围绕乡村振兴、移风易俗等主题,创作编排群众喜闻乐见、具有青铜峡特色的文艺节目。文艺演出“亮”起来。开展了“我们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曲艺专场演出。举办了青铜峡市第七届“走·黄河岸边吼秦腔”票友大赛、“花开新时代”第五届牡丹文化艺术节、2022年青铜峡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非遗宣传展示等大型活动35场次。举办了“十百千”文艺骨干广场培训班、老年大学合唱团等文化活动,培训人数达8000人次,开展“结对子 种文化”移民村少儿培训班14期,进一步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不断助推公共文化供需精准对接,为乡风文明建设添彩助力。

当前:B4版(2023年02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