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支书,你好,今天上午请给我包装10盒5斤装的手工苕粉。”2月4日一大早,泸州市纳溪区打古镇丹桂村党支部书记赵刚就接到了订购手工苕粉的电话。如今,赵刚不仅是村党支部书记,还是村里特产手工苕粉的“卖货郎”。自去年12月村民的手工苕粉上市后,赵刚时常接到订购电话。
纳溪区打古镇的手工苕粉制作历史悠久。近几年来,当地采用“党建+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形成产业链,红苕种植面积超1万亩,红苕粉产值超过3000万元,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赵刚所在的丹桂村,由于地处偏远,村里没有一家工业企业。近几年,丹桂村在镇政府的支持下、在赵刚的带领下,积极引导村民发展出粉率高的优质板栗苕产业。
“我们的手工苕粉不同于机制苕粉,全部是用传统手工技法制作。有十二道制作工序——选料、打粉、打芡、揉粉、漏粉、捞粉、晾晒等——从新鲜的红苕变成一根根劲道的粉条需要10多个人手把手协作才能完成。”赵刚告诉笔者,打古手工苕粉品质好,其制作工艺已被列入《泸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好苕粉不一定就能卖出好价钱。”赵刚告诉笔者,前些年丹桂村的近万斤手工苕粉,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手工苕粉虽然招人喜欢,但在销售上还是停留于摆地摊,有时农户还互相压价抢生意。苕粉产业规模上不去、效益也大大缩水。
2020年,赵刚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为帮助全乡村民卖农产品增收,主动扛起帮村民推销手工苕粉的责任。“助力乡亲们卖苕粉增收,这是我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应干的工作。”赵刚说,“大家很相信我们村手工苕粉的品质,在短短的3个月时间里,2020年丹桂村1万多斤苕粉就实现销售收入20余万元。”
赵刚告诉笔者,“好酒也怕巷子深,要把村民的优质手工苕粉卖出去,关键要提高我们丹桂苕粉的在外知名度。”为此,赵刚采取“线上+线下”销售同步进行的方式进行推广。线下,他借助泸州和纳溪区农贸市场的实体店铺销售,为苕粉搭建销售渠道;线上,他就对接纳溪电商中心,借助“赶场天”等电商平台进行图文并茂展示销售,他还将传统手工制作苕粉拍成视频,利用微信群、朋友圈宣传推广,提高手工苕粉的知晓度,销售量不断攀升。
“帮村民卖苕粉不仅拓宽了销路且大幅增加了收入,更激发了村民们种红苕卖手工苕粉的干劲。”赵刚说,这两年,村里虽然留守老人居多,但红苕的种植面积有增无减,目前全村红苕种植面积达到了1200亩,每年实现销售收入都在30万元左右。
“我们年纪大了,这两年多亏赵书记帮我们卖苕粉,不但收入提高了,我们也不用自己送到市场上守摊销售,省了不少时间和劳力。”当赵刚将卖出的苕粉款送到脱贫户朱英华手里时,朱英华难掩内心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