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洒汗水 新农人前行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
严浩楠

 

    编者按: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要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开展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提高培训实效。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技术快速进步、生产方式不断创新,涌现出了一大批对“三农”事业有热情、有理想的新农人,他们正在为传统农业注入新的元素与能量,在引领新农民、发展新农村、托起新农业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这四位新农人,了解他们奋力前行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感人故事。

    毕慧芳:新农人“行者”

    提起毕慧芳,那可是新农人圈里的大咖,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身上的标签,足以说明:“玉米姐”、新农人联合会创始人、新农人星火计划创始人、互联网农业讲习所创始人、商务部电商认证讲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乡村之声》节目的嘉宾和点评专家、农人圈知名的热心大姐……毕慧芳将热情和爱都给了农业,用她的汗水谱写了一曲挚爱“三农”的乐章。

    虽然不是玉米产业里的泰斗,但她努力地把自己打造成为玉米产业链的玉米姐;虽然可能成不了非转基因良种行业里的统帅,但她甘愿成为为非转基因良种奔走的马前卒……这种奉献的力量源于对农业的热爱、源于对农民深厚的感情。农业,不仅成了毕慧芳的事业,更成了她的使命。

    为了更好地传播新农业理念,传播农业新技术,让新农人学会互联网新工具创业致富,她积极参与到农人圈的新农人聚会交流的组织中,在全国组织了多场新农人交流聚会和论坛,平台对接、资源共享,很受新农人欢迎。于是,在新农人的成长过程中,她一直在用心推动新农人的联与合。2014年1月,她倡导成立了“新农人联合会”筹备组,明确新农人的构成、搭建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搭建生产者和消费者对接的平台、搭建生产者资源整合的平台、建立了新农人网商联盟、新农人O2O联盟,系统开展对新农人的帮扶工作。目前,她又把重点转移到了如何让农产品、让土地、让农民变得更加有尊严而奔走努力。

    “虽已年过半百,但在新农人的道路上,我还是新人,我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毕慧芳说。

    石嫣:生态种植+CSA模式

    比起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的头衔,石嫣还是更愿意、更喜欢别人称呼自己为“农民”,准确地说是一个80后的“新农人”。在北京,石嫣经营着自己的三个农场,名叫“分享收获”。采用的都是CSA模式。所谓CSA,即搭建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直接联系的纽带,把城市社区居民和农场里的农民直接对接起来。“通过健康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将农户与消费者串联在一起,实现食在当地,食在当季。”

    2008年,石嫣将这种社区支持农业的模式带回国,做了农民。“农业是立身之本,农民更是一个伟大的职业。”边说着话,石嫣边麻利地穿梭在田间地头,照看农作物。偌大的农场被她管理得井井有条。

    几年来,石嫣及其团队通过努力,减少化肥用量15万斤,服务覆盖北京的社区近2000户家庭。而在他们这个团队中,一半成员都是80后90后大学毕业务农的“新农人”。在石嫣看来,如今的“分享收获”更像是一个“新农人”的孵化平台。它不仅传播社区支持农业模式,也为中国农业培养了更多的“新农人”和“返乡创业青年”。受她影响,截至目前,国内已经先后成立了近1000家运作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农场。作为“新农人”的代表,石嫣对上学时期所困惑的“三农”问题有了深刻的理解与阐释。她认为,农民不再是身份阶级的象征,应该将农民看作一种职业,有自主权的、有尊严地生活在乡村、工作在乡村;农业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建设环境友好型的、资源节约型的农业方式;农村还是要有农村的样子,不一定都要变成高楼大厦,最重要的是要有年轻人的加入。

    她表示:“新时代的农村青年要牢固树立‘四个自信’,主动融入现代科技创新和组织创新,努力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农民共同富裕。”

    石嫣说,这是她的愿景,也是全国“新农人”努力的方向。

    杨山:从卖点子到卖龙眼

    杨山,老家广东化州,先后做过广告公司文案策划、房产公司策划经理、房产代理公司策划总监。后来,在长洲岛上租了300亩地办了一个生态园,推行菜地认领、果树采摘和龙眼、荔枝、杨桃等特产水果经销等,正式转型为一名“新农人”。

    杨山的美丽田园乡村俱乐部,位于长洲岛的东南侧,紧靠珠江边,千亩果园围绕,生态园内有钓鱼场、百年古荔、杨桃林、私家菜园。主要的经营模式是菜地认领,一块15平方米的菜地,年收费2800元,包括种子费、肥料费和人工费,认领者闲暇时去播种、施肥,忙碌时杨山会雇专人帮忙打理,收获时会电话通知认领者。

    相比让城市人吃上自己种的放心菜,杨山更想打造的是一个城乡沟通的平台,将美丽田园乡村俱乐部打造成一个乡土文化的传播平台。在这里,有城市与乡村的互动,比如说乡村人可以借助这个平台推广绿色蔬菜和风土人情,城里人可以借助这个平台进行对口扶贫、组建乡村书院。有了这个愿景,就不会去计较一时的买卖盈亏,有了理想就不会孤独。

    关于未来,杨山设想得很多,他打算将自己的农庄打造成一个主题庄园。庄园之后,再打造一个又一个的乡村驿站,组建一个乡村联盟。杨山的另一个设想,是筹办一个主题活动,让都市人带着自己在都市的亲友回到农村家乡,一起去寻找最美的风景和最温情的记忆。

    陈翠连:西陂村里的新农人

    年过五旬的陈翠连,是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高陂镇西陂村的大名人。街坊邻里都叫她“热心大姐”。近年来,陈翠连从村里其他村民手里流转土地17亩,加上自己家的近1亩土地,通过采取粮─菜─草莓─百香果等轮作模式,在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的基础上,谋求种植效益最大化。

    从第一年种草莓血本无归到如今何时播种何时插秧何时施肥了然于胸,陈翠连为此摸索了十年。她说,“十年的艰辛付出很值得,尽管有苦痛,但更多的是收获,最让我高兴的是,我开始了解这片土地了。既经营好了脚下这片赖以生存的耕地,还能把自己这十年来的经验传授给其他人,也能跟他们分享自己的技术。”

    陈翠连有种植的经验,但是因为消息不畅通,到了采摘季节,无人收购导致草莓园草莓都烂在了地里。听说现在有抖音这种直播平台,陈翠连找来村里的年轻人,向他们请教如何运用抖音,进行线上平台宣传带货,吸引外地游客前来采摘。“除了满足游客采摘需求,还有一些草莓供应给城区的蛋糕店及通过线上销售。”陈翠连说,“自从开通抖音,我种植的草莓基本上不愁销售。”

    在工业化不断推进的当下,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稼穑之事”已经和现在的孩子们渐行渐远,即便是在农村里出生长大的孩子,对其也很陌生。

    为让更多的农村中小学生了解农技、农知、农情、农俗和现代化农业耕作模式,从2020年开始,陈翠连尝试与当地小学合作创建学农基地,串起学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德育链。每逢农忙时节,当地小学生便在老师的率领下,到陈翠连的耕地中参与水稻插秧、收割,在种菜中享受劳动的快乐,在劳动中学会成长。

    “起初看到孩子们插的秧深浅不一歪歪扭扭,但只要自己再整理一下就没问题了。”陈翠连说,由于采取人工收割水稻,秧苗稀疏并不重要,它主要是让小孩子懂得农事。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对于陈翠连而言,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有“春华”才有“秋实”。她说,“我喜欢和土地打交道。”

 

聚人才之力,答好乡村振兴“必答题”

李木莲

 

    “治国安邦,人才为先”。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当中指出,要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并部署了具体举措。各地要紧紧围绕聚集人才、培育人才、善用人才,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形成“乡村爱人才,人才爱乡村”的生动图景。

    “筑巢引凤”聚人才,蓄积乡村振兴新动力。人才是发展第一资源,乡村要振兴,人才必先振兴。各地要紧紧围绕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加大招才引智力度,不断构建乡村人才的“强磁场”。一方面,要在人才引进上创新思维,搭建舞台“筑巢引凤”,因地制宜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思路,量身打造人才“引进清单”,为乡村振兴提供源头活水;另一方面,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组织引导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社会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等领域人才到基层一线服务,支持培养本土急需紧缺人才,努力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蓄积乡村振兴新动力,真正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因材施教”育人才,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致治之要,以育才为先。”乡村人才成长的需求,必须结合不同人才的特点、性格以及岗位等因素,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内容,不断优化培训方式方法。此次中央一号文件就明确提出,既要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开展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提高培训实效;同时,要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继续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乡村振兴巾帼行动、青年人才开发行动等。只要不断健全完善相应的育才机制体制,为人才搭建“施展拳脚”的平台,就能够持续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不拘一格”用人才,凝聚乡村振兴新引擎。人才之用,关键在人。只有用对人才、用对专业,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地要坚持“人岗相适、人事相宜”的用才理念,不断完善城市专业技术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激励机制,对长期服务乡村的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方面予以适当倾斜。此外,还要引导城市专业技术人员入乡兼职兼薪和离岗创业;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返乡回乡下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地或就业创业地落户。与此同时,各地要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库”,动态跟进服务,及时为他们解决生产、技术、销售、资金等难题提供帮助,当好人才服务的“店小二”。唯有如此,方能让吃苦者“吃香”,实干者“实惠”,不断凝聚乡村振兴的强劲新引擎。

    人才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无论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还是乡风文明,都需要人才支撑。只要我们不断写好“引育用”文章,激发人才活力,就一定能够以人才振兴答好乡村振兴“必答题”。

 

    各地出台政策扶持返乡新农人

    ● 山东德州印发《德州市“五类人员”入乡返乡创业扶持资金使用办法》,提出每年设立1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引导退休人员、企业技能人员、外出经商人员、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五类人员”回乡创业,实现创业带动就业,激发新农人活力。

    ● 河南省此前出台关于推动豫商豫才返乡创业18项举措,加强对返乡下乡新农人创业帮扶,具体包括了加强政策支持、强化用地保障、加大资金支持、优化创业服务等4方面18项举措,进一步推动豫商豫才返乡创业、发展事业。

    ● 安徽省六安市为吸引和鼓励六安在外人员关爱家乡、反哺家乡,让更多家乡儿女返乡就业创业,同时也为吸引更多外地人员到六安就业创业,制定了五条措施:给予创业补贴补助、给予创业担保贷款、支持推行期房享有现房同等学位权、优化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和购房补贴,此举措极大地吸引了返乡人员参与创业就业的积极性。为推动返乡入乡创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六运湖农场针对回乡返乡新农人大力推进“羊成商品”战略,探索出标准化养羊的“六运湖模式”,逐步形成种植、养殖、羊产品加工、肥料加工等绿色产业链条,使广大新农人通过羊产品走上致富路。

当前:4版(2023年02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