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洋县:一台社火,热闹了岁月
杨露雅

 

    2月10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建中正忙着制作新的社火芯子。芯子完成后,可以一次性装3台悬台社火了。对洋县人来说,过年过节或重大活动中,一定要有一场盛大的社火游演才算完整,而社火游演中一定要有悬台社火才算过瘾。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陕西省汉中市洋县悬台社火是洋县人的骄傲,是洋县孩子们梦寐以求的舞台,更是热闹了岁月的民间艺术。

    源于商周的“哑巴戏”

    社火是随着古老的祭祀活动而逐渐形成的。看社火是洋县老百姓逢年过节的主要娱乐形式之一。洋县的社火分布广泛、种类繁多,有地社火、船社火、牛马社火、跑社火等近十种,其中以悬台社火最具盛名。

    洋县悬台社火据说起源于商周时期,到明代逐渐走向成熟,一般在每年正月初六至正月十六之间演出。

    洋县悬台社火的内容多取材于秦腔,《大破天门阵》《五典坡》等剧目,是洋县悬台社火表演的经典节目。但因为社火演员们不唱不说,仅以脸谱、服饰、道具和定格的动作来表现人物和戏剧内容,所以洋县悬台社火又被称为“哑巴戏”。

    悬台社火的演员虽然不唱不说,但一旁配合的社火锣鼓却敲得震天响。欢快的节奏让气氛格外热烈,也让定格的悬台社火有了不同于戏曲的别样风韵。

    要让观众看懂这出“哑巴戏”的内容,并认出戏里的人物,特征突出、形象传神的社火脸谱功不可没。悬台社火的脸谱讲究“定脸”,即每个角色的脸谱是固定的,无论谁来扮演,脸谱必须画得一模一样,十分考验化妆师的水平。

    与戏曲脸谱讲究细腻不同,悬台社火的脸谱要画得粗犷,色块和对比度要大,这样,底下的观众才能看清楚。经过陈建昌等老一辈社火艺术家的努力,如今,洋县境内保留下来的社火脸谱共计200余幅。

    现在,许多地方都选择用汽车运载悬台社火,但在洋县谢村镇智果村,人抬肩扛的传统一直保留着。“我们的社火仅底座就有七八百斤,正式表演时还需增加配重。一般一台社火的重量能达到1500斤左右,需要三四十个青壮年才能抬起,移动起来声势浩大,十分壮观。而设置这么大的重量,主要是为了降低重心,保证演员的安全。”李建中说。

    “高悬奇妙”的秘密

    洋县悬台社火以高、悬、奇、妙著称。悬台社火的高度一般为8至12米不等,可装4至6层梁架。每层梁架上都有若干名演员,或轻踩莲花,或立于扇面之上,或站在一片荷叶里。一阵风吹过,莲花、扇面、荷叶还会微微晃动,观众在大呼过瘾的同时,不禁为高处的演员担心。

    “经过精巧的设计和安装,我们不仅要达到演员悬在高空中的效果,还要让观众的心和演员一起悬起来,呈现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紧张刺激的表演。”李建中说。

    每次表演社火之前,李建中和搭档们都会提前在后台搭好脚手架,并将四周用帘子围起来。这一围,也围住了洋县悬台社火“高悬奇妙”的秘密。智果村的洋县悬台社火传习所里,展示了一张珍贵的照片,让观众得以一睹帘子后面的秘密。

    “当时我们正在为演员‘装身子’,也不知道谁啥时候进来拍了这么一张照片。”李建中笑着说。李建中口中的“装身子”是行话,就是用宽一尺、长两丈的白布把小演员固定在社火芯子上,然后再给他们穿戏服、戴帽子、拿把杖。这些过程都需要在脚手架上完成。

    “装身子”前,需要提前搭好脚手架和社火框架。以《大破天门阵》为例,它的框架分为6层,每层的高度从下到上分别是1米、1.5米、1.5米、1.8米、1.8米、1.5米,需搭配一个长约6米、宽约4米、高约9米的脚手架。

    “装身子”完成后,小演员们就已经“悬”在空中了。负责抬社火的杠抬和手扶龙杆的人也进入待命状态,只等锣鼓声响起,悬台社火便闪亮登场。

    社火芯子是演员们“悬”在空中的最重要的道具。芯子可以理解为悬台社火的骨架,主要起支撑演员的作用。社火芯子过去多用槐木制作,如今常用钢管、钢筋和铁条代替。

    社火芯子一般需要定制,可根据演员的身高、胳膊的长短进行调整和组装,在承受演员体重的同时,与演员完美贴合。表演时,芯子被隐藏在演员们的服装之下,在观众看来演员就仿佛悬于半空,妙不可言。

    悬台社火的春天

    1959年,洋县悬台社火迎来了高光时刻。那年,洋县悬台社火在天安门广场上闪亮登场,为国庆10周年献礼。当时负责装社火的正是李建中的爷爷李养科。之后,李养科将这门技术传给了李建中的父亲李俊芳,李俊芳又传给了李建中。

    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洋县悬台社火进入了曲折发展时期。这期间,社火演出的次数屈指可数。在没有演出的日子里,李俊芳最喜欢拿着一张黑白照片给李建中讲故事,讲父亲和村民们是如何将沉重的社火道具辗转运到北京,讲悬台社火在天安门广场表演的壮观场面,讲社火组装的各种技巧……李建中听的次数越多,心里越不是滋味。他决定要为父亲和悬台社火做些什么。

    2007年,李建中联合村里11位悬台社火爱好者成立了一个社火会,每人拿出1000元,打算将悬台社火再演起来。

    克服了技术、人员、道具和资金的问题后,在村民们你家出床单、我家出被面的支援下,2008年春节,悬台社火《五典坡》顺利在洋县二中上演。就在智果村热热闹闹筹备社火的时候,洋县悬台社火入选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好消息传来了。李建中欣喜万分,直呼“洋县悬台社火的春天要来了”。紧接着,2008年6月,洋县悬台社火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016年,洋县悬台社火传习所在智果村成立,属于洋县悬台社火的春天真的来了。

    在传习所里,有一个木制的社火底座和几个木箱子。它们具体制作于什么年代、使用了多久,李建中也说不清楚。他只记得其中一个箱子内写着“大清同治十二年正月吉日”。“这些年,大家对非遗越来越重视了。村上陆续购置了新的社火底座和道具箱,那些老物件被当作文物保护了起来。”李建中说。

    过去多年,这些完成了历史使命的老物件静静地待在传习所里,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那些修补的痕迹、残缺的边角、沧桑的纹路,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洋县悬台社火悠久又灿烂的历史。

 

当前:A3版(2023年02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