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实施后,孩子的课余时间增加,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近期,很多省市发布相关文件,对体育培训机构的场所、适用范围、准入条件、从业人员等进行了明确规定。北京体育大学中国运动与健康研究院副院长张一民表示,合格、专业的校外体育培训机构应具备3个基本特点,家长在报名前要做好功课、着重考虑。
传授运动技能。市面上的培训机构数量多、项目全,从篮球、足球、乒乓球到游泳、跆拳道、武术都有。专业的培训能够全面提升孩子的体育技能、助力生长发育,想让运动成为孩子的爱好、习惯,甚至终身生活方式,家长在选择机构时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可适当选择1-2个项目换着学。
学到体育与健康的专业知识。孩子在上课过程中不应该只学会如何运动,还应从中学习健康知识。“体育其实与语数英一样,也是具有知识性的一门学科,孩子能够从中获益,对掌握健康知识十分有益。”张一民指出,培训机构的授课老师最好有体育类教师资格证等,这样能够保证专业性。此外,能够举办和组织孩子参加规律性赛事的机构,一般也都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提供运动安全保障。任何情况下,运动安全永远都是第一位的,体育培训更是如此。运动存在一定风险,孩子有可能磕碰、受伤,机构必须严格按照教育部要求,建立一套完整的运动风险防控措施,对可能出现的状况做好预案。《广州市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试行)》和《河南省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和管理指南(试行)》均规定,培训机构必须有符合安全条件的固定且独立使用的场所,“不得使用居民住宅、地下室、半地下室;教学场所使用面积不少于办学场所总建筑面积的2/3”。对此,张一民解释,场地专科专用、面积符合项目需求、器材遵循既定标准,是最基本的要求。比如,篮球培训机构应配备标准篮球场,能容纳相应数量的孩子同时上课。另外,授课老师不仅要具备体育健康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医学常识和急救技能,能在危险发生时保障孩子的安全。开设高危险性体育项目(游泳、攀岩、潜水、滑雪等)的机构必须取得相应许可证书并购买专门保险。
张一民提醒家长,机构应有明确的课程内容和标准,针对不同水平、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进行分层培训。需要注意,有些运动项目不宜过早接触,以免对生长发育造成负面影响,包括:举重等力量性运动,孩子骨骼肌肉系统发育还不完全,长期进行高负荷的力量运动不利于生长,还可能对身体器官造成压迫,建议14-16岁进入青春期后再练习;长跑等耐力性运动,孩子心血管系统尚未发育完全,长时间跑步可能给心肺系统带来过大负担,建议6岁后再让孩子参与;高负荷竞技性运动,孩子力量不足,高强度的羽毛球、网球训练等容易导致肌肉、关节损伤,甚至两侧身体发育不均衡,作为日常娱乐项目尚可,若接受专业训练,建议在7岁后。
张一民表示,学龄前幼儿和10岁以下的儿童更适合技巧类的运动或训练,如10米折返跑、软式网球、软式棒球、体操、舞蹈等,以掌握动作要领为主,锻炼身体的灵活性、协调能力、平衡感,促进孩子神经系统的发育。部分孩子可能很小就显现出运动天赋,应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专业的儿童体育课程,但尽量少参加高强度比赛。(《生命时报》 张一民 田雨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