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兴区:抓实关键“小事” 提升垃圾分类水平
刘汝静

 

    数据摘要

    经过全区上下不懈努力,大兴区垃圾分类工作2022年取得了一定成绩:

    居民分类意识提升。根据日常抽查和现场检查结果,居民知晓率98%、参与率90%。

    树立典型示范引领。已完成118个示范小区(村)、20座示范商务楼宇创建,示范小区(村)创建覆盖率达13%。

    分类效果超出预期。家庭厨余垃圾(含就地处理)日均处理259.4吨,比《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前增长了18.6倍。

    垃圾减量成效显著。2022年生活垃圾日均清运1378.2吨,比2019年日均清运2198.1吨下降37.3%,日均减量820吨。

 

    2022年,北京市大兴区深入贯彻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区城管委作为垃圾分类工作主管部门,本着“勤思考、重实干”的理念,践行行业使命,全面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精雕细琢打造“美丽大兴”的国门形象,通过搞好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不断提升广大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广泛动员,营造社会氛围。拍摄制作《分类一起来 一起向未来》宣传片,利用视频影像向市民直观展示两年来取得的社会成效和经验做法。组织党员参与桶前值守和志愿服务,2022年累计参与4万余人次。全区中小学完成三轮“21天分起来”活动,8万余名中小学生参与,累计表彰先进集体762个,“垃圾分类小明星”3万余人。组建赋能讲师团,线上线下开展20余轮次基层赋能培训,覆盖物业、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等工作人员1000余人次;在各社会单位、商务楼宇、企业园区内开展“垃圾分类,党员先行”活动,发动党员1万余名。

    坚持抓好硬件,强化监督检查。标准化基础设施建设,全区固定桶站(3064组)、垃圾暂存点(1358处),满足居民全品类投放需求。优化前端分类设施配置,增加语音提示、洗手消杀等便民设施。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民的理念,加大便民投放研发力度,推广太阳能夜间照明、桶盖自动开合等实用技术,实现投放便利和环境友好有机结合;推进末端设施处理,积极响应市级号召,探索资源化就地处理模式。建立“区级督查、属地自查、三方协查”监督检查机制,对全区929个小区(村)、412家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桶站、驿站、垃圾暂存点、各类公示牌等硬件设施建设开展常态化检查,现场督导,确保设施正常使用。

    坚持服务为民,做好“接诉即办”。每周统计垃圾分类方面的居民诉求,建立问题台账。优先解决群众呼声高、意愿急的集中诉求。2022年度,共接收解决垃圾分类问题工单1180件。对于当月多次投诉(3次及以上)的小区(村),区指挥部派专人全程跟踪督办、现场指导,整改情况在指挥部挂账,直到问题解决。2022年下半年月均件数16件,较上半年月均件数24件,环比下降33%。

    坚持“两网融合”,完善体系建设。因地制宜推进交投点(852处)、分类驿站(102座)、中转站(20座)、临时分拣中心(1座)设施建设,初步建成规范的可回收物回收体系。引入5家社会企业参与可再生资源回收,扩大回收范围和种类,日均回收240余吨,促进居民分类习惯养成。

    坚持严格执法,加强普法宣传。将“精治、共治、法治”发展理念融入执法普法工作。以“罚”为手段,精准执法,执法进社区累计检查居民11945人,针对未分类投放行为,罚款1787人,罚款21万元。以“普”为目标,共同参与,根据居民日常分类情况开展普法宣传“三部曲”。以“法”为依据,狠抓落实,全区检查商超餐饮、医院学校、施工工地、农贸市场等各类单位19902家次,处罚4400余起,罚款147万元。以“治”为抓手,高压严打,定期在重要路段、重点区域组织相关部门联合执法,严厉打击混装混运、偷倒乱倒等行为。

    坚持精细管理,科技助力分类。投放数字化,搭建并完善区级精细化管理平台,安装智能桶站335组,采集居民投放数据,拓展数据分析功能。收运可视化,改造密闭式清洁站、中转站共23座,收运数据实时接入区级平台,收运轨迹实时查看。非居民注册单位3288家,注册率实现100%。2022年非居民厨余垃圾日均清运量108.1吨,同比2021年日均116.7吨下降7.4%,逐步实现非居民厨余垃圾源头减量。

 

当前:2版(2023年03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