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巴蜀文化 述家国历史
——评长篇小说《武状元彭阳春》
张衡

 

    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如何“以武为脉”切中历史发展的脉络图景?如何展现武术文化、尚武精神的地方特色?已成为时代之问、文学之思。

    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的长篇小说《武状元彭阳春》,二十四章层层递进、娓娓道来,讲述主人公生平经历、家族历史及地方文化。川籍“30后”作家何世进与“50后”作家纪志南强强联手、通力合作,描写故乡风土人情,几易其稿,终成此著。武状元彭阳春穿越历史的烟云缓缓向读者走来,其人物形象既活跃于巴蜀文化的烟火日常,也昭示出武术世家代代传承的可贵精神。

   家族谱

    尚武精神的世家传承

    尚武精神如何展现?小说既有宏观视野,又有微观聚焦,抽丝剥茧、重重提炼,彰显人物个性。

    “武训家传”追溯渊源、厘清家族历史,为小说主要人物形象塑造作铺垫。作品虽题为《武状元彭阳春》,但通篇文字并非仅围绕其生平展开,而是别出心裁地进行考古追溯,探寻这一英雄人物成长的家庭环境及家风传承。小说开篇“自犍迁双”“拓土扩疆”两章节奏紧凑、画面生动,以“蒙太奇”手法不断切换叙述镜头,向读者道出彭氏祖辈自四川犍为三溪铺老家辗转至成都双流青杠林一带开荒辟土的壮举。作品注重以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而片段之间的穿插叠加叙述无不道出了彭氏先祖创业之难、守业之艰。在这一过程中,过人的胆识和非凡的武艺发挥了核心作用,尚武精神世代传承,家族事业亦得以蒸蒸日上,其家乡亦以武状元为依托,带动巴蜀地区武术文化的传承发展。

    “文武兼修”注重细节营造,突出呈现人物形象。一方面,纵观小说全文,彭氏家族传统中男性在精研武艺的同时,亦注重文化提升。主人公所在的彭氏家族家风良好,尤其是女性形象的知书达理、温婉贤惠为武术世家的传承提供了支撑。另一方面,小说在展现彭氏家族人物群像之时,诗词歌赋、文艺展演无不穿插其中,用不同题材的文学艺术形式来表明人物心迹、衬托人物个性形象,以文艺之特色展现武术之魅力。

    “人武融合”展现出主人公将高超技艺与个人生命融为一体。作品着力展现主人公彭阳春的传奇人生,尤其注重人物与武术技艺之间的契合,特别是主人公对于武术理念、习武精髓的领悟与传承。主人公武艺修炼的漫漫征途,亦是其生命不断成长成熟、破茧成蝶,内外兼修、砥砺前行的过程。小说颇具亮色之处在于始终围绕主人公的人生历程和理想展开,而习武练武用武传武的磨砺使得人物与其武术技艺、武术理想融为一体。因此,之于主人公而言,“武状元”不仅仅是荣耀,更是其精武之魂的无形冠冕。

    地方志

    巴蜀文化的融合提炼

    一个地方的地气,势必会滋润一个地方的文学,而巴蜀大地的万千气象,成就了文学四川的人杰地灵。作家何世进耕耘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及教育工作数十年,“多副笔墨”潜心铸文,一番情怀寄寓故土;作家纪志南多年来扎根犍为、心系巴蜀,在从事文学创作及编辑工作的同时,潜心致力于地方民俗文化研究,积攒了大量的地方史志资料,为以犍为彭氏家族为中心的《武状元彭阳春》一书创作打下坚实基础。强强联合,必然碰撞出耀眼的火花。此著系两位巴蜀作家携手并肩耕耘的重要成果,在叙述中注重对地域文化的深入开掘。

    一方面,小说聚焦巴蜀文化的多元融合,展现独特民俗风情。就纵向来看,巴蜀文化源远流长,作者落笔生花,诸多细节均涉及精致的蜀绣技艺、热闹的川剧演出、纷繁的茶馆人流、雅致的词曲唱和。就横向而言,巴蜀文化的情趣与底蕴更多的是围绕主人公生活的年代渐次展开。故乡热土成就了他,远离故土后,乡情之缘下的各界帮助亦是其前进道路上的坚实后盾,遂一路高歌进取,春风得意马蹄疾。追溯武状元足迹,在巴蜀文学地图逐步铺展的过程中,作者亦深入多地进行实地调研考察。纵横交错之下,借由作者妙笔,我们看到了巴山蜀水之地浓郁的地方风情、热情淳朴的民风以及道义当先、团结互助的民间精神。

    另一方面,作品借由巴蜀文化的豪爽侠义,体现尚武精神,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的多维色彩。文艺作品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传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作者描写主人公彭阳春少年成名,用大笔墨呈现其谦虚踏实的习武态度,以及一路走来面对时局动荡的初心与坚守。彭氏武馆在双流经营的过程中,乐善好施、热情仗义,家乡遭遇水灾,家族成员纷纷以实际行动进行救灾、赈灾。后期隐居的彭阳春总是该出手时就出手,以高超武艺为民除害、造福一方百姓。长居乡野之中的彭阳春不忘精研技艺、打磨提炼武术精髓,以期取长补短、振兴当地武术文化。小说聚焦细节,从细微之处着手,一招一式,皆为汗水铸就;放收之间,均显处世哲学,是武术文化的别样体现。

    武状元彭阳春既是那个时代正义勇武的代表,又是当下振兴传统武术文化的生动典型。作家以细腻笔触勾勒人物、情节及其背后广袤的社会文化图卷,穿过历史的烟云进一步贴近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正可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当代巴蜀文学的创作发展亦可以此著为样本,进而对地方文化中的优秀资源进行深挖,于典型人物、故事案例之中别开生面,于传承及创新之间另辟蹊径。

    近代史

    史诗视野的传奇体验

    为何小说写人物却有大量篇幅展现晚清政局、宫廷政变以及太平天国兴亡史?此著特色在于别出心裁、以微知著,于一时一地一人出发展现出奔腾涌流的近代历史图卷,别具史诗视野与情怀。

    其一,武状元彭阳春的人生经历与晚清政局彼此呼应。作者多方搜集考证,结合人物生平与晚清历史,牵丝萦带般编织铺展,小说以宏大的史诗视野围绕晚清时期的政局、民生等渐次展开,结构丰满、张弛有度。武状元彭阳春人生的高光时刻系于国运隆昌之时,亦在政变中从庙堂之上、宫廷之中隐入乡野一隅,其人生历程与国家兴亡紧密关联。由此可见,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每一个人物个体绝非孤悬于纸上,读者亦可顺着作者笔下的每一个小人物,进而了解人物背后复杂的社会关系、社会背景。因此,作者着力描绘这一英雄人物,并非仅仅聚焦其个人变故。一方面,作品重点展现人物在当时的处境,详述家国历史;另一方面,作者有意识地带领读者深入思考,并于今昔之中审视这一历史人物在当下的特殊意义。

    其二,作品饱含深情,借由历史背景展现文武兼修、尤其是尚武精神的重要意义。晚清时期社会动荡,内忧外患,使得生灵涂炭、百姓遭难。在作品中值得深思的是民间希望的火种若隐若现,颇具警示教育意义。纵观全著,看似与彭阳春本人素未谋面、关系不大的太平天国志士,出身草莽、习武练拳,象征着农民阶级兴起的希望,但内部斗争、彼此压制、互相掣肘,最终毁于一旦。这就意味着,习武尚武要杜绝蛮干,亦不可目光短浅。由作品可见,主人公自觉意识到彭氏武馆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实用性”,融克敌制胜于实战经验之中,并别出心裁地以“自然门”命名,他深思:“如何在性命悬于一线的乱局中,能够凭借高超的武功,过硬的本领使自己连同身边的人立于不败之地,这是一个非常紧迫的话题”,他认为:“倘若彭氏武馆敢于面对现实,能够培训出一批又一批拥有实战能力的武生,于自身连同家庭以及当地社会都具有‘保境安民’的实际作用”。在宏阔的历史时空中凸显主人公的人生态度、报国理想和家国情怀,尚武之道值得进一步发扬,实干兴邦的态度理念在当下依旧熠熠发光。

当前:4版(2023年03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