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巡河“接力棒” 谱写护河好家风
​——记“中国好人”张龙兴、张奉平、张宏波
本报记者 卢瑶

 

    “宏波,今天下雨,我们动作快点。”2月22日凌晨5点,“中国好人”张奉平和儿子张宏波早早地出门去清理河道垃圾。一条河流、一艘橡皮船、一对父子、一把筢子、一袋垃圾……一趟巡河下来,耗时三个多小时,两人的衣服早已被雨水淋湿,而这样的工作,他们已经不知道做了多少次。张奉平表示,“我父亲虽然去世了,但我们得把他的工作继续干下去。”

    张奉平和张宏波是重庆市忠县汝溪镇溪沟社区居民,也是汝溪河的“民间河长”。然而,在他们之前,提到汝溪河的“民间河长”,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张奉平的父亲——张龙兴。

    不计报酬许下诺言

    张龙兴从小在汝溪河桐油滩畔长大。2008年,56岁的张龙兴回到家乡定居,却发现屋后的河流变样了,河道垃圾遍布,河中的鱼虾也不见了踪影。看到这一切,他心痛无比,心里生出了改变汝溪河环境的强烈愿望。于是,闲不住的他每天都会在河边转悠,捡拾垃圾,久而久之,社区里的人都知道有这么一个“爱管闲事的怪老头”。

    2016年,忠县全面实施“河长制”。社区干部第一时间找到时年64岁的张龙兴,希望他担任“民间河长”,负责管护汝溪河桐油滩1.5千米长的河段。虽然这份工作没有报酬,但张龙兴还是爽快地应承下来。他配置了火钳、筢子等工具,下河捡拾垃圾维护河道环境,并劝阻岸边居民不要将垃圾倒在河边。

    刚开始,大家认为张龙兴一定是拿了很高的工资才会如此卖力。在半年后的一次群众大会上,大家才知道“民间河长”原来并不拿工资。许多人感到不解,有人当面问张龙兴:“你这么大年纪了还在河边跑来跑去,图啥哟?”张龙兴回答:“图啥?我就图大家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龙兴的右腿膝关节开始疼痛,走起路来也越来越吃力,他只好拄着拐杖巡河。大家又说:“老张,歇歇吧!你今后动不了了,还有谁来巡河啊?”“愚公移山的故事你听过吧?我巡不动了,还有我儿子;我儿子巡不动了,还有我孙子。我就不相信桐油滩变不干净!”张龙兴斩钉截铁地说。

    接力棒传给了子孙

    张龙兴这么说是有底气的。这底气,来自家人的支持。

    张龙兴的儿子张奉平从小在汝溪河边长大,对汝溪河有着很深的感情。成年后每次回家,见到腿脚不便的父亲坚持巡河,他也会陪着父亲一起去。2018年,回乡创业的张奉平正式与张龙兴一道巡河。

    “巡一次河其实挺费劲的。”张奉平如实说,“但是我还年轻,我干得动。”张龙兴家附近的河道上,有一座由五十多块方形石块组成的跳礅桥,方便两岸居民出行。然而一遇到涨水,上游和岸边的垃圾就会被河水冲入跳礅桥的附近水域,把石块之间的缝隙塞得严严实实。这些垃圾需要人站在跳礅上,一一清理出来。张奉平加入巡河后,不愿再让年迈的父亲下水,每次都是自己挽起裤腿干。“这些缝隙里的垃圾要全部清出来,不然会越堵越多。”每次巡河时,他会穿上靴子站在河里,专门捡拾河道中的漂浮物。

    2020年,张奉平的儿子张宏波也加入了巡河队伍。刚开始,张宏波不太熟悉“业务”,张龙兴就手把手地教他:在有安全隐患的区域,要站在远处用筢子扒拉垃圾;清理近处的垃圾,可以用火钳夹取……

    水清岸洁美闻流传

    祖孙三代接力巡河,让汝溪河桐油滩段变得水清岸洁,也让沿河两岸居民的生态环保意识不断增强。河流涨水时,不少居民会主动到自家门前的河边,及时将河中的漂浮物打捞上岸,减轻“民间河长”的工作量。

    现在的汝溪河桐油滩段,河水变清澈了,鱼群游回来了。岸边绿树依依、青草茵茵,石、亭、廊点缀其间,错落有致,呈现出一幅美丽的宜居生活画卷。对于这些变化,张奉平很是感慨:“这些年来,我们一家三代接力巡河。去年12月13日,我父亲去世了,在他去世的前两天,他还去巡了河。我们作为儿孙,要继承他的精神,让家门口的这段河流一直清澈地流淌下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张龙兴一家三代的影响下,汝溪河沿岸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爱河护河的队伍中。“现在村子里除了我们父子之外,还有三四名居民经常跟我们一起巡河。更难得的是,每一位居民已经有意识地不再把垃圾随意倒入河里。”张奉平很欣慰居民有这样的变化,“我们一家人的力量是薄弱的,但是如果整个社区的人都有了环保意识,我们的目标也就能够实现了。这段时间,我们这儿来了很多钓鱼的游客,有的游客可能不注意就把垃圾随手丢在地上,风一吹就飘进河里了。但他们看到我们在船上打捞垃圾时,也会主动向我们表示歉意,然后互相转告要爱护环境。”这几天,张奉平和张宏波在巡河后,还特地去制作了一批标识有“请不要往河里扔垃圾”字样的指示牌。他说,等指示牌安好了,河岸的环境一定会更加宜人。

 

当前:A1版(2023年03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