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沾满泥土 心中装满真情
——记第八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杜立芝
本报记者  漆世平

 

    “冷空气来临前,浇水是预防倒春寒冻害最有效的办法。如果冷空气来临前没浇水,等冷空气过后也要及时浇水、施肥……”眼下,正值春季小麦预防倒春寒天气的关键时期,3月11日上午,始终将农技服务作为“头等大事”的杜立芝,来到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三十里铺镇田排村的麦田里,为老百姓讲解春季小麦如何预防冻害。

    提起杜立芝,高唐县的农民都不陌生,她是高唐县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高级农艺师、农业技术咨询热线办公室主任、“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学雷锋志愿服务团队队长,也是党的十八大、党的十九大、党的二十大连续三届党代表。参加工作38年来,她不忘初心扎根基层一线,写下了70多本农技日记,跑遍全县600多个自然村,每年接听农技咨询热线电话7000余通……她全力提升农技服务效能、保障粮食安全,是高唐县农民最认可、最知心的农业专家“杜站长”。

    杜立芝曾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农技推广先进个人、全国最美基层干部、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近日,她再获殊荣,入选第八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

    38年70多本农技日记

    1964年,杜立芝出生在高唐县的一个农村家庭。身为农民的孩子,杜立芝从小便明白农民靠天吃饭的不易。为了把农作物病害与防控技术搞清楚,高中毕业后,杜立芝考取了聊城农业学校(现聊城大学农学院)。1985年,杜立芝从聊城农业学校毕业,此后的38年间,她扎根高唐农业技术推广的基层一线,从普通农业技术员成长为高唐县农业局(现高唐县农业农村局)蔬菜站站长、农技站站长、副局长,现任高唐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咨询热线办公室主任。对她而言,变化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坚守、是情怀,还有大家一直以来对她亲切的称呼——“杜站长”。

    1992年的一天,杨屯乡侯桥村的一位大棚户拿着黄瓜秧来到高唐县农业局,向她咨询黄瓜叶边缘变黄的原因。由于大棚在当时是新生事物,杜立芝左思右想也没能回答上来,只能说“我不知道”。看着大棚户失望的背影,杜立芝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从那时起,杜立芝意识到农业种植结构在发生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也必须与之同步升级,她下定决心,要把自己打磨成大棚“百事通”,绝不能再一次对老乡说“我不知道”。她白天下村进大棚,实地观察记录,晚上查阅各类农业报刊和书籍,学知识做笔记。每次下乡回来,她都将农作物出现的问题、总结的经验教训、天气记录分析等,一一写在农技日记里。

    38年来,杜立芝写下了70多本农技日记,共400多万字。五花八门的农作物病症在她的农技日记里都能找到治病的法子,而她也成为了农民最认可、最知心的“技术顾问”。

    跑遍全县600多个自然村

    “杜站长,受冻害的小麦现在该怎么管理?”前阵子,杜立芝接到了尹集镇张官屯村种植户张学兰打来的热线电话。原来,因为去冬今春的特殊气候条件,部分弱冬性品种遭受冻害,张学兰发现自家的麦田里有不少死苗,心里十分焦急。接到电话后,杜立芝顶着大风立即赶到张学兰家的麦田里查看作物生长情况。“要马上给麦子施肥、浇水。”杜立芝经过细心查看,给出了管理意见,张学兰闻言连声道谢。

    2022年7月,高唐连降大雨,梁村镇琉璃庙村玉米地的排水条件差,400多亩玉米苗因高温长势不好,眼看就要绝产。琉璃庙村党支部书记卢风劲打来电话,请杜立芝过去看看。“那天特别热,最高气温39℃,杜站长冒着高温一直在地里查看情况,衣服都被汗水浸透了。”说起那天的情景,卢风劲感动不已。琉璃庙村按照杜立芝提出的“少施勤施尿素,搭配施用叶面肥”的办法管理土地,每亩收成超550公斤,全村共挽回几十万元的经济损失。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杜立芝常说:“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会装满多少对农民的真情。”参加工作38年来,她不惧严寒酷暑,不管白天黑夜,只要群众有需要,她总是随叫随到。38年里,她一年下乡200多次,跑遍了高唐县的600多个自然村,骑坏了2辆摩托车、3辆自行车,行程2万多公里。

    高唐县农业农村局原本有一个技术热线,因为电话大多是找杜立芝的,后来干脆命名为“杜立芝热线”,但实际上除了这个热线,杜立芝的个人手机和家庭电话都成了技术热线,一年下来光电话她就要接听7000余通。为了方便老百姓咨询问题,杜立芝的手机也24小时保持开机,只要手机铃声响起来,杜立芝总能及时为群众解答问题。

    “我感受过庄稼减产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那时我的心里像被大锤夯了一样,堵得难受。”正因为感同身受,只要老百姓需要,杜立芝就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他们面前,用心帮他们解决生产难题,促进庄稼增产,让农业技术的成果在田间地头开花。

    把雷锋精神永远传下去

    干了多年农技服务工作,杜立芝深知“传帮带”的重要性。她带头成立“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学雷锋志愿服务团队,建立镇街岗位学雷锋志愿服务站12个,村级岗位学雷锋志愿服务点746个,带领1000余名农技志愿者和6200多名“土专家”“田秀才”活跃在基层一线,每年为农民解决数万个难题。

    今年55岁的王洪峰是“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学雷锋志愿服务团队的一名农技志愿者。多年来,他跟随杜立芝学到不少农业技术知识。他说:“杜站长下乡,喜欢带着年轻人到一线,边交流边实践,对于年轻人提出的问题,她总是倾囊相授。”

    杜立芝在向老百姓开展农技服务的同时,也时刻不忘传达党的声音。她多次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子开展宣讲,把党的政策及时传递给基层党员群众,送到农民心田。

    “不是在农田里,就是在去农田的路上”,这是杜立芝日常的真实写照。曾经有人问她:“你干的这活儿又脏、又苦、又累,还没有周末和节假日,38年了,你图什么呀?”杜立芝说:“我图的是用农业技术守护好乡亲们的粮袋子、菜篮子,让他们收入多一些、生活更幸福;我图的是能对得起农技人员的良心,党和政府培养我们就是为老百姓提供农业技术服务的;我图的就是对得起共产党员这个身份,作为三届全国党代表,更要把群众的事当成天大的事,带头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

    脚下沾满泥土,心中装满真情。38年来,杜立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是新时代雷锋精神的践行者。2月22日,根据杜立芝先进事迹改编的现代京剧《泥土芬芳》首场汇报演出在聊城市京剧院成功举行;3月6日,中共聊城市委决定在全市广泛开展向杜立芝同志学习活动。在聊城,学习杜立芝正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对于雷锋精神,杜立芝有自己的理解:“雷锋精神就是无私奉献的精神,助人为乐的精神。”杜立芝说,今后的工作中,她将继续学习雷锋精神,带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雷锋精神永远传下去。“要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土专家’‘田秀才’,带领团队成员持续做好农技服务,帮助更多老百姓提高粮食产量,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当前:A1版(2023年03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