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各种琐事多了起来。以前做老师很单纯。现在得开各种各样的会,写形形色色的材料,应付大量的检查,简直变成了勤杂工。家庭方面呢,父母年纪越来越大,不时会生点疾病,有的病还是长期性的,日常照料费力耗时,原本给自己规定的每天两小时的阅读时间,常常被迫打折扣。眼睁睁看着大好的时光从面前溜走,而想看的书堆满案头,我的内心空落落的,就像饿了几顿饭一般。
认真一想,读书这事真的跟吃饭有极大的相似性。
人与人体质不一样,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大大有别,有的人缺少蛋白质,有的人缺乏维生素,有的人钙量不足,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补充营养。缺蛋白质,得多吃鸡蛋、肉类、豆腐;少维生素,必须大量食用蔬菜、水果;钙质不够,应该多喝些牛奶……如果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别人吃什么你就吃什么,很可能已经过剩的你吃得很多,真正缺少的没有得到应有的补给。读书呢,情况也差不多。每个人的出身、经历、所受教育、后天努力各有不同,身体内的精神营养成分极其相异,有的缺人文素养,有的缺科技常识,有的缺见识眼光,我们在阅读时也应该各有侧面,少啥补啥,只有这样,阅读才能丰富我们的心灵。
吃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口味,有的喜欢辛辣,有的偏爱清淡,有的对肉食情有独钟,有的对素菜爱不释手。同样的食品,品尝之后个体感受很不一样。读书亦是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风格。有人生性严肃,视幽默风趣为油腔滑调,你好心送他一本好读好玩的书,他说不定会觉得你在精神上“调戏”他。有人脑袋灵光,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读书重视有趣,喜欢在阅读中品味人文或科学的香味,你给他说教十足的书,他很可能将其丢到一边。
人的身体有好坏,对食物的吸收能力也各有相异。读书也极其相似。同样花那么多时间,同样读那么多书籍,有的人能将阅读得到的知识化作能力,成为作家、画家、科学家;有的人却只是得到了一些名人的逸闻轶事、科学的零碎概念,与人聊天,炫耀一下自己的博学没问题,但想拿来干点什么有创造性的活,还真是难为了他们。
一个人吃饭是为了让我们的肉体活着,不吃饭,身体没有营养,细胞就会失去活力,人就会死亡。读书则是为了使我们灵魂活着。不读书,前人摔了跤的地方,你还要再摔一次;前人探索成功的,你不知道,做事容易费无用功。让肉体存在固然重要,让灵魂闪耀光辉意义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