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渭南,天朗气清、地润人宜。驻足城市街头,车流行人井然有序;步入街道社区,志愿服务润泽人心;流连湭河两岸,宜居美景心旷神怡……近年来,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陕西省渭南市以“创建为民、为民创建”为宗旨,按照“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的工作思路,内外兼修、久久为功,实现了城市的华丽蝶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下足“绣花”功夫
织就为民画卷
“城市管理越来越精细和文明,渭南越来越好了,我们这条街越来越‘靓’了。”3月15日,市民刘先生为正在东风大街上文明执法的执法人员竖起大拇指。东风大街的门店商铺非常多,人流量非常大,以前流动摊贩非常多,车辆随处乱停乱放现象突出。自从有了网格化机制,大家都能主动作为,工作效能也明显提高了。
近年来,渭南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统领,全面推进城市精细化、智能化、人性化管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有序推进。围绕城市乱象,该市积极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深入开展农贸市场专项整治、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流动摊贩整治、交通秩序整治、建筑工地整治等。如今,渭南的城市面貌和市容秩序大改观、人居环境大改善、城区面貌大变样,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不断巩固深化。
坚守为民初心
提升城市品位
2020年8月以来,渭南中心城区共打通胜利大街西段、解放路南延、六泉路、师院东路、西华街西段等断头路13条,推动城市路网系统日臻完善,并积极实施城区道路提升改造,有效解决城区部分路段排水不畅和路面坑洼问题,大幅度提高了道路通行能力和车辆行驶的舒适性,不断提升城市品位。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渭南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三覆盖、四清零、五提升”行动为抓手,集中力量补短板、提品质。14处易涝点监测设备全部安装到位,增加检查井47座、收水井35个,治理城市内涝点28处;维修道路8.5万平方米,人行道3.5万平方米,打通“断头路”18条,333个老旧小区改造加紧推进,主城区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100万平方米;新建公厕67座,配置垃圾分类投放设施3000余套,建成垃圾中转站3座,可回收物分拣中心2处……
文明实践入人心
服务“最后一公里”
“原来不太愿意出门,现在社区活动多,送文化、送知识,休闲娱乐活动丰富多彩,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老有所乐。”渭南市白水县尧禾社区居民黄大爷说道。
“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开展什么活动。这两年,我们社区群众的思想觉悟越来越高,凝聚力越来越强。”尧禾社区书记李喜红介绍,尧禾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有11支志愿服务队伍近300名志愿者,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内容丰富,一年来,已开展各类实践活动上百场。
渭南积极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之路,目前,全市共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3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2247个。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带动下,全市各级各部门组织志愿者参与各项工作,他们走进乡村社区,开展百姓文艺宣讲;走进田间地头,进行农事指导;开展各类培训,帮民致富;来到道路交口,文明劝导……志愿者们走到哪里,就把新时代文明实践行动带到哪里。
汇聚志愿精神
凝聚文明力量
“您好,请您在等候区内等待,切勿闯红灯”“您好,骑电动车请佩戴头盔……”走在渭南城市的街头巷尾、十字路口、斑马线前,总有一群“志愿红”在人流量大的街道手持小红旗,引领行人快速通过十字路口,劝阻闯红灯的行人及非机动车,告诉更多的人在“车让人”的同时还要遵循“人守规”。
120多个市级部门6600名文明交通志愿者,坚持每天深入城区29条主干道开展文明交通劝导志愿服务活动;542名“小喇叭”宣讲志愿者,坚持走巷入户宣传普及文明创建知识,深受群众好评;3551名社会志愿者,全力做好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的组织筹备工作,保障了“十四运”的顺利召开。近年来,渭南不断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搭建工作平台,让文明的力量持续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