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两宝,大宝性格外向,开朗活泼,爱表现,喜欢出风头。而二宝呢,性格恰恰相反,十分内向,喜欢独处,见人就害羞,不爱讲话。大多数时候,我并没有觉得这有什么问题,毕竟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但有些时候,我又忍不住想,要是能找到一个折中的办法让两个孩子的性格都稍微改变一下,是不是能更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前段时间,一个星期之内,我被学校老师叫去了两次。先是大宝因太过活泼,老管不住嘴,爱在课堂上讲话,下课休息时又总与同学疯闹,被老师教育了几次也不奏效,不得已老师才把我叫去学校,要求我配合管理,以便实现“家校共育”的目标。之后便是二宝,他在学校不爱讲话,也不太愿意与其他的同学一起玩,上课也不积极主动回答问题,即便被老师“点兵点将”点到了,他也总表现得很羞涩,发言的声音小到老师站在面前都听不清。老师们很担心,怕他有什么心理问题,我又被老师叫去,要我配合老师,多鼓励二宝,与他深入沟通,帮他建立起与人交往的正确态度,培养社交思维,锻炼人际交往能力。
一个星期,我被“请家长”两次,心情自然好不到哪儿去。可这都不算什么,最让我感到困惑的是我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让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孩子“回归正常”,一时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不知所措。
实在没有办法,我就向一个朋友求助。她是一名老师,在学校里专门教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她听了我诉苦后,嘿嘿一笑,便向我支了一招,要我“对症下药”。分别就两个孩子的“突出问题”反其道而管之,每天都给他们找一点儿“不适感”,坚持一两个月就能奏效。
给孩子找点儿“不适感”,朋友的话成了我的“救命稻草”。于是,不论在家里还是在外面的公共场合,我只要看见大宝因某事异常兴奋,或是高兴得“刹不住车”时,我就当面示意他要克制自己,并在必要的时候给他适当地泼一泼冷水,让他在心里产生一种“不适感”,如此一来,大宝很自然地就变得不再过度活跃了,也理性多了。而对于二宝,我总是寻找各种话题与他交流,还特意把家里购买“柴米油盐”和日常生活用品的任务交给他独立完成。周末一起逛公园时,我交代好大宝让他带着弟弟去玩喜欢的项目,但前提是遇到需要与人交流的事,必须由二宝独立完成。我甚至还给二宝做了上课回答问题的计划,如果他每个星期能在课堂上大声回答老师一个问题,就奖励零花钱10元,每超过一个问题就多奖励零花钱10元,否则就减少零花钱5元,以此来引导二宝变得开朗自信。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我发现朋友开的“药方”还真的挺管用。适当地给孩子找点儿“不适感”,我家两个孩子确实有了一些变化。大宝不再如之前那般骄狂了,说话做事更稳重了一些;二宝也不再那么害怕见人了,如今他至少丢掉了见人害羞、与人讲话红脸、说话如蚊子嗡嗡叫的毛病,这令我十分欣慰。
经过此事,我明白了,一个智慧型的家长,在必要的时候需要给孩子找点儿“不适感”。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育方式,不仅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还能提升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