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新型城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联系
张可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正确性与优越性。我们要深入理解、全面把握新型城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联系,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以新型城镇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新型城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助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能。城镇化是人类生产生活在区域空间上的聚集,是推动科技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引擎,有助于集聚创新要素、激发创新活力。新型城镇化伴随着城镇人口和中等收入群体的快速增长,成为促进消费的重要载体,有助于扩大消费需求。新型城镇化拉动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房地产、建筑、交通、电力等关联行业发展,并由此产生大量固定资产投资,有助于持续扩大内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让新型城镇化释放更大发展动能,要确保城镇格局同经济发展动力格局相匹配,进一步加大对传统基建和新基建的投资力度,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充分释放投资需求潜力和创新创造潜力;优化消费环境,创新消费场景,适应个性化、差异化、品质化消费需求,推动生产模式和产业组织方式创新,持续扩大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供需协调匹配,激发城镇消费活力。

    新型城镇化促进实现人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核心,是以满足人民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城镇化,同中国式现代化在根本目标和发展方向上具有高度一致性。比如,新型城镇化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在工农互促、城乡互补中促进城市和乡村相互融合、共同繁荣,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享现代文明成果。新型城镇化倡导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既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又凸显优秀文化传承,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前完成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目标。2022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2%。要继续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推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同工同酬;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新型城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社会治理支撑。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利于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管得太松,波涛汹涌也不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也是不断增强群众参与城市治理积极性、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要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增强城市发展规划的科学性。综合考虑公共秩序管理和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合理安排各类公共设施和空间布局,加强对城市规划、建设实施过程与结果的监督和评估。改革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落实惠民便民措施,加强城市公共管理,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持续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着力打造智慧城市,推进市域信息基础设施联通、网络畅通、平台贯通、数据融通,增强政府决策部署的科学性、风险防控的精准性和公共服务的便捷性,精准高效满足群众需求,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

 

当前:A3版(2023年03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