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亲 护住乡土 记住乡愁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观察

 

 

编者按: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传统村落作为中华文明的鲜活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和民族地域特色,寄托着各族儿女的浓浓乡愁。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公布第六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落名单的通知》,将1336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至此,中国传统村落总数达到8155个,标志着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重要遗产,保护好传统古村落,留住历史记忆和文化乡愁,早已成为社会共识。同时,传统村落一直在为人们服务,它的利用与发展,直接关系着村落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高,必须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如何平衡好乡村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让传统村落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是各地都面临的重要的时代课题。

    本期,我们摘选部分最新一批列入名录的传统村落,看看它们在留住乡亲、护住乡土、记住乡愁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河南登封袁桥村:“历史+红色+慈善” 文旅融合走出乡村振兴路

    在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河南省有70个村落入选,郑州市登封市大金店镇袁桥村位列其中。好消息传来,袁桥村村民奔走相告。

    袁桥村至今仍保存有6000年前新石器时期人类聚居区遗址,有600年古槐树、500年石臼爻、400年避难楼、300年古民居、200年土寨墙和100年私塾学院。袁桥村从明朝、清朝到民国代代有遗存、朝朝有记载、处处有故事,是一个保存比较完整的整建制古村落。

    袁桥村此次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单体建筑项目有袁氏祠堂、牛王庙、三仙庙、古戏楼、袁家婚舍(3座四合院)、私塾学院(四合院)、袁毅故居(四合院)避难碉楼等63座(处),房屋248间。另有袁桥遗址、袁桥古寨墙、古寨门、窑洞、古井、对锤窑、石碾、600年古槐树、300年古枣树、蛤蟆石、古匾额、明清碑铭、地道等历史环境要素16处。同时列入保护的还有剪纸、传统武术、孝文化、红色文化、中医文化、传统手工艺品、拓艺传承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民俗项目。

    袁桥村坐北朝南、依山傍水,在春天的怀抱中古朴中焕发着生机。明朝洪武年间,袁克诚举家迁徙来到登封,选址袁桥安家落户。明清以来从袁桥村走出的文思院太史、五品知州、六品通判、七品县令、从八品、从九品、廪生、贡生、庠生、监生、太学生有56人。袁桥村有至今仍在使用的100多年的老水井,有袁氏祠堂、袁家婚舍、古戏楼、联排互通四合院等;有明清时期历史和文化价值的石碑雕刻25块、木匾额9块;有古家具、清朝五品官员胸前佩戴的朝珠、顶戴花翎等。

    袁桥村作为一个拥有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慈善文化的古村落,称得上是一个传统的村落博物馆。

    袁桥村还是“河南(豫西)抗日战争筹备处旧址”,是1939年中国共产党登封县第一次党代会召开所在地,中共登封党史奠基人袁毅同志故居地。除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袁桥村的慈善文化也是代代传承,流传保存下来的诸多碑刻、文献均有记载。目前,袁桥村65岁以上的农民每月都能从袁桥村慈善工作站领取到300元至1000元的农民养老退休金。

    经过5年来的保护、修复、建设,袁桥村获得了全国第一批农耕文化实践营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河南省慈善示范村、河南省革命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劳模出彩基地等荣誉。

    近年来,袁桥村将鲜明的红色文化、深厚的历史文化、特有的慈善文化和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把村落保护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让传统村落活起来、传统文化传下来、历史文脉续下来、红色基因留下来、慈善风尚继下来,重新焕发传统村落的文化优势,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逐步探索出一条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路子。

    2022年春节期间,袁桥村推出了“袁桥传统村落首届春节庙会”。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俗活动、民间节目纷纷登场,有狮子滚绣球、舞龙飞凤、鼓乐迎宾、衙役巡街、员外招亲、抬花轿、挑荆担、旱船、小黑驴、二鬼摔跤等各种节目。15天袁桥村共接待游客量33万人次,实现收入174万元。

    福建晋江檗谷村:让传统建筑活起来

    福建省有58个村落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泉州市晋江市东石镇檗谷村榜上有名,成为本批次晋江市唯一入选的村落。

    檗谷村在宋代形成村落,乡村文风鼎盛,文化底蕴深厚,保留有闽南红砖古厝、番仔楼等建筑和闻名海内外的古檗山庄建筑群等。其中,古檗山庄被列入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黄氏大宗祠(黄氏家庙)是福建名祠之一,被列为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在古檗山庄,现存楹联11副、匾额9方、古檗山庄全景图1方及“晋江公署”立碑记1方,还有诗、词、联、跋、赞、题记等190余方,诸碑多出自名家之手,堪称近代书法大全。

    “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是对我们加强传统建筑保护的支持和鞭策。”檗谷村党总支书记黄拥护说,檗谷村将在各级有关部门指导下,根据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相关要求,做好中国传统村落档案,开展好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等工作,讲好建筑故事,让传统建筑活起来,弘扬好优秀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晋江市积极推进对文物建筑的修缮保护和抢险加固工作,鼓励文物建筑的合理利用,加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开发力度,推进文旅融合。目前,晋江已有龙湖镇福林村、南浔村,金井镇福全村、塘东村、围头村,灵源街道灵水社区,新塘街道梧林社区,安海镇瑶前村,东石镇檗谷村等9个村(社区)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四川宜宾安和村:挖掘乡土文化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六部门公布的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四川宜宾市高县胜天镇安和村等63个村落入选。

    安和村是“四川省第二批乡村治理示范村”。近年来,该村积极探索“李礼传承、你里共治”治理模式,将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夯实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发展壮大李产业1万亩,探索“规划、标准、经营、管理、服务、营销”的“六统一”经营模式,构建入股分红、众筹众创等利益联结模式,不断拓展特色农产品外部市场。深化招商引资,搭建“李平台”,联合“第一村长学社”, 依托特色“李产”与“李景”,设立“创客空间”,引进外资6.19亿元打造集酒店、农耕体验、真人CS、汽车营地等为一体的休闲度假、森林康养胜地;同时,以环境治理为契机,投入2.43亿元改造景观,美化庭院,升级民宿客栈,创建星级农家乐;并依托春赏李花、夏品李果、登山流米寺、徒步仙女潭等项目,融文于节,成功打造“三张名片”——胜天红岩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四川最美古村落流米村、胜天桫椤海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与此同时,该村将李礼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结合,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礼馆、书院、风物厅”等载体,开设道德讲堂,引导党员、乡贤、户主示范讲好“戒贪向善”“礼至家兴”“和谐共生”等系列故事,以德治养出学礼、用礼、尚礼的文明乡风;不断凝练好家风好家训,开展“家庭红黑榜”评选,举办“红岩十佳儿女”评选活动,身边可学可比的“活模子”比比皆是,全镇乡风更加文明向上;依托议事小院、讲礼堂、学礼亭,充分发挥法治辅导员、驻村辅警作用,开展法治讲座、“法律顾问送法下乡”等活动,以法治涵育知法、明理、懂理、讲理的淳朴民风,成功创建为宜宾市“法治示范村”。

    此外,该村不断总结“山湾联防”“十户联防”经验,开展“支部备单、群众点单、干部派单、里长接单”服务,满足群众个性化需求,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认同感;储备致富能手、管理精英、乡贤人士等乡村善治后备人才,充分发挥“能人”示范引领作用,实现事业共创、收益共赢;开创“一约六会”制度,进行指标化考评,强化群众的参与度,不断提升治理能力。

    浙江杭州青何村:古村新韵,文脉悠悠

    烟雨朦胧、群山环绕的青何村,小桥、流水、古树、古建,宛如一幅水墨丹青。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永昌镇青何村有1500多年的建村历史,是一个历史悠久、文脉绵长的村落。

    富阳区文广旅体局退休干部柯士成是青何村人,如今他长期住在村里,每天早起,与村中的老人闲聊,记录村民的新生活成了他的日常。在青何村,有一批像柯士成这样的乡贤,为青何村文脉的挖掘与继承努力着。多年来,柯士成跑遍青何的角角落落,翻遍县志、家谱等文献资料,采访多位耄耋老人搜集一手信息,参与孝福老街、村非遗馆、周孝子祠等建设。“我们村原来还有这么多的传统文化遗存,这让每一位村民都感到自豪。”常年在外回村的年轻人不禁感叹。

    据史料记载,青何村的老街依傍新临古道——新登与临安的必经之路建造,形成于明嘉靖年间,从青何桥(旧称甘桥)至林家埠,全长300多米。为了“复活”老街,柯士成向朱天元等多位老人询问情况,凭借着他们的记忆,恢复了旧时老街繁华景象,并将他们一一绘制在紧挨老街的文化墙上,朱裕昌南北百货店、翁庆余中药店、赵石金热老酒店、简义瑞豆腐店等一应俱全,商业聚落异常繁荣,老街两侧店铺林立,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每年农历三月三,青何村都会有祭拜周雄孝子、举行庙会、演习酬神、商贸集市、走亲访友的习俗,届时老街热闹非凡,挤满贸易摊位三百多爿。2014年,周孝子祠修葺一新。

    这条老街现在取名为“孝福老街”。“孝”取自于周孝子祠,希望青何人以孝行走于天下;“福”来源于街尾一处破损老宅的墙壁上,“福”字中可见鹿与鹤的形象,这是古代“鹿鹤同春”的寓意纹样,代指天下皆春、欣欣向荣。

    青何村非遗馆是孝福老街上的“宝藏”资料库,它是村民朱天元捐赠自己老宅而建。馆内既陈列了拥有200多年历史的“青龙龙头”和道具,还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孝子祭”的由来,以及“元书纸制作工艺”“土蜂嫁接酿蜜”“包氏木雕”“月和茶”“王氏酿酒”等数十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着青何村的“前世今生”。

    “一个传统村落,就是一种文化生态群落,里面有很丰富、珍贵的本土文化基因和样本,如果流失殆尽,无异于斩断了文化的根脉。”青何村不仅自然风光秀美,在柯士成眼中,村里藏着众多“宝藏”:树龄150年以上的名木古树有70余棵,玄帝庙、许公祠等殿庙祠厅有10余座,保存完整的旧家谱有翁氏、钟氏等7套,古石桥有日新桥、下许桥等8座,古遗址有拔贡墓等7处,历史名人有唐代许远后裔集聚地、清代拔贡钟立廷、现代劳模卞竺生等。

    “农村有自身的生态环境和相应的人文风俗,我们要从文化内核出发,把乡土文化、民俗等保护好、传承好,把农村的特色文化资源和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提高幸福指数有机结合起来。”柯士成一直重视村里的文化挖掘,“青龙潭旗”的挖掘,他是主要负责人之一。青何村的舞龙“青龙潭旗”似乎与青青翠竹的竹乡很是应景,“青龙潭旗”(俗称兜水龙)自清末民初延续至今,龙身以布料染色、粘贴龙鳞,配以幡、各色灯队。表演形式也很有自己的特色,元宝阵、青龙脱壳、青龙如海等,按照梅花锣鼓的鼓点节奏,或抒情或激越神武,上下翻腾,盘圆造型,姿态优美。2013年,“青龙潭旗”被列入富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水竹影,诗田青何。青何村人杰地灵,有着传承千年的孝德文化。2021年11月,青何村“百诗园”开园,集中展示了青何村朱、何、李、钟、翁、林、周氏等九姓旧家谱中选辑的近百首古诗词。百诗园是青何村积极挖掘和发展乡村文化、乡愁文化打造的一个文化阵地,从这些质朴、纯真的诗作中,青何村的山水、农事、风俗、建筑等历史文化积淀一览无遗,可谓是“一园看尽青何的好山好水好人文”。

    如今,历经千余年风雨洗刷,青何村愈发显露出秀山丽水本色。

    (本报综合)

当前:4版(2023年04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