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外地打工,一年到头挣不到几个钱也照顾不上娃娃,现在感觉日子过得幸福了,村里的妇女们能一边照顾老人小孩,一边做点青绣赚些钱,既能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也把我们的传统手艺传承下去,一举多得……”大通青绣非遗传承人陈玉秀说道。
为传承传播非遗文化,充分挖掘青绣等民间手工艺文化遗产价值,2021年12月30日,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民族特色非遗工坊正式挂牌。非遗工坊通过为青绣等一批传统手工艺搭建“亮相”平台,让更多民族文化技艺被传承,青绣成为大通妇女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技艺之一,“指尖技艺”变为了“指尖经济”,用“指尖”推动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让更多妇女用巧手实现了致富的梦想。
擦亮非遗名片,奏响文旅乐章
近年来,大通县不断探索农文旅融合新形势下的非遗传承保护新路径,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统筹谋划非遗工坊旅游路线布局,延伸非遗工坊发展链条,依托国家AAAA级景区老爷山旅游景区知名度,向游客积极展示大通特色文化和非遗手工艺品,推动文化手工业、文化服务业和旅游业“三业合一”,打通非遗手工艺品产销渠道,打造非遗手工艺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全链条。
同时,大通县充分发挥非遗工坊的文化创意、商品制造等功能,开发出了黑胶唱机、锦绣礼盒、皮影礼盒镜框、咖啡对杯等30余款非遗文创产品。探索“非遗工坊+”模式,以亲临观摩、DIY体验等形式吸引大量市民和游客,不断扩大非遗文创产品的影响力。充分运用短视频、直播等形式,深度挖掘优秀非遗传承人、致富带头人故事,广泛宣传报道,推广非遗手工艺品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工匠精神,让大通特色的非遗文化、非遗产品被更多人所熟知,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下的非遗蓬勃发展。
居家就业致富,积蓄乡村人才
大通县积极搭建资源集聚平台,抢抓东西部协作机遇,搭建学习平台,不断提升乡土人才致富能力,让更多的乡村人才实现在家门口致富。组织举办了以“乡村振兴·绣美乡村”为主题的青绣产业人才培训班,邀请苏绣名家名师为70余名绣娘传授技艺,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集聚人才,让村民居家就业增收致富的梦想成为现实。
“以前出门去外地打工,家里老人小孩都顾不上,现在参加了工坊的培训班,也算掌握了一门吃饭的手艺……”通过非遗工坊这个平台,不仅为大通绣娘们创造了学习技艺的机会,还让更多人熟知了青绣的悠久文化;开展“高原美丽乡村百佳绣娘”评选活动,吸引更多妇女参与,让她们不但找到了致富的渠道,也让青绣这个大通独有的非遗文化得到了传承。
不仅如此,大通县还积极搭建非遗创造性转化新平台,采用“非遗工坊+合作社+农户”模式,将零散的家庭作坊整合联动起来通过非遗工坊共同致富。
“我们还带领大家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进行销售,有口口相传的品质与特色,每年都能让大家实现盈利。”非遗文创工坊负责人介绍道。
乡村活力迸发,文化赓续传承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非遗传承,要在传人。非遗工坊让年轻人看到了实惠、看到了希望,纷纷选择回到家乡,传统技艺也后继有人。随着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持续深入,大通县非遗工坊负责人和手工艺者们不断感知时代变化和群众需求,推动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统技艺更加生机盎然。
大通县以民族特色非遗工坊塑造县域经济品牌魅力,为以河湟皮影、青绣、桥儿沟砂罐、牦牛毛纺织、大通农民画等为代表的本地非遗特色产品争得了一席之地。“今后,大通县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推动东西部协作深度帮扶。以‘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不断扩大非遗工坊知名度,加大非遗工坊建设,通过技能培训、产品展销等形式带动群众就近就业增收致富,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描绘新时代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大通县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