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中国气质的人类科幻故事
文耀

 

    今年年初,电影《流浪地球2》、电视剧版和动画版《三体》等几部重量级科幻作品上映开播,让科幻文学IP再度“出圈”。影视界掀起的这波“科幻热”,映照了中国科技“硬实力”与影视摄制“黑科技”的蓬勃发展。这也宣布着当下的中国科幻,有了一条自己的路——不是超级英雄来拯救世界,而是带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去理解宇宙,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下的中国年轻人,越来越多地仰望星空、畅想未来,科幻作品恰能起到对“星辰大海”之梦的催化作用。书写具有中国气质的人类科幻故事的底气从何而来?中国科幻的未来又在何方?科幻蓬勃发展的背后,是哪些群体和团体在努力?

    科技发展托起创作土壤:

    国产科幻影视驶向广阔无垠的蓝海

    2019年电影《流浪地球》上映时,原著作者刘慈欣曾说:“从《流浪地球》开始,中国科幻电影正式启航了。”

    2020年,国家电影局和中国科协印发《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科幻电影打造成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的动力源。《流浪地球》之后,公众一直在期待着新的有中国特色的优秀科幻电影。

    4年过去,《独行月球》《明日战记》《流浪地球2》《三体》等作品相继涌现,让人们看到这类题材作品,在世界观建构、价值观传递、故事情节设置、类型化探索、工业水平提升等方面取得的长足进步。国产科幻影视,正在不懈探索中驶向广阔无垠的蓝海。

    今年1月30日,中核集团“喊话”《流浪地球2》的一条微博引发关注。“#流浪地球#你们尽管想象,我们负责实现。”微博海报上“我们致力于将科幻变为现实”的壮语,透露出科幻影视作品对科学技术进步的驱动力。随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建筑、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国家队”纷纷加入这次“喊话”的行列。“大国重器”的联动,令人感佩中国科技不断提升的决心。

    曾经,中国的科幻影视作品成本较低,构想相对简单,影响力也有限。

    《流浪地球2》上映后,导演郭帆说,他对于拍摄高工业级别的大片更有底气了。这份底气,一方面来源于近年来我国航空航天科技的发展,为国产科幻影视剧的创作提供了土壤和支点。“观众经常看到航天员出舱、中国空间站建设等新闻,所以电影中呈现这些科技成果的时候,观众会相信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

    底气的另一部分,则来源于我国近年来生产制造业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和新技术的应用,为科幻影视作品的创作生产带来的全新的技术手段。

    郭帆举例说,在创作《流浪地球》时,很多特殊道具的制作要学习国外团队。“而《流浪地球2》里95%以上的道具,从车辆到外骨骼装甲,不管是硬质的还是软质的,全部都是我们自己去完成制作的。这有点像是‘弯道超车’,不是说我们一下就超越了好莱坞几十年的积累,而是我们的进步是建立在中国科技发展的基础上的,是符合发展规律的。”

    郭帆表示,《流浪地球2》希望传递出的是中国人对“团结”的渴望和坚守,“在科学技术的包裹下,这部电影传递出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中国科幻电影要植根于中国文化,再结合我们今天的技术去完成中国式的表述,这才是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科幻电影。”

    科幻影视剧的视觉化呈现,也为人们更好地走近广义的科幻文化拓宽了渠道。“科幻文学为科幻影视剧的创作提供了丰饶的土壤,但阅读科幻文学需要很强的想象力,容易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三体》总编剧田良良说,“影视剧就是打开更广阔的科幻文学、科幻文化的钥匙,它能够通过视觉化呈现,把复杂的理论和故事变得更容易理解,让更多人愿意走近科学的世界,进而拓宽人类思考的疆域。”

    为科幻爱好者提供宽广平台:

    引领中国青少年讲好中国科幻故事

    为弘扬中国工业精神,讲好中国工业故事,进一步推动建设“新时代中国工业形象塑造与传播工程”,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近日宣布,即将启动第四届中国工业与科幻文学大赛暨工业科技周。大赛将联合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电影家协会、工信光耀(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向国内50余所高校青年学子征集优秀科幻文学作品。

    从去年暑期档电影《独行月球》,到今年春节档电影《流浪地球2》,中国科幻作品正以接轨世界的科幻创作水平,展示出中国电影工业的飞速发展与中国科幻背后中国工业科技的强大,不仅引爆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热情,也掀起了工业科技工作者对科幻创作的热烈讨论。“《流浪地球2》让大家切实体会到,我们中国有能力生产出具备世界一流水准的科幻电影。”全国政协委员、中影董事长傅若清表示,“中国经济、中国工业、中国硬核科技的发展,让抒发中国人宇宙观、人生观,呈现出‘中国式’美学特征的中国科幻拥有令人信服的背景与条件。”

    本届中国工业与科幻文学大赛将联动全国50余家高校,向青年学子发出参赛邀请,并邀请科技工业领域资深学者、技术骨干与文学界科幻作家、文学理论评论家组成评委团,力求评选出拥有非凡科学想象力的科幻文学佳作。

    主办方表示,第四届中国工业与科幻文学大赛暨工业科技周将依托中国工业科技力量,为中国科幻创作青年提供宽广平台,引领中国青年人讲好中国科幻故事、塑造中国工业新形象、展现中国工业发展成就、丰富中国制造文化内涵。

    无独有偶。3月26日上午,第二届“鲲鹏”全国青少年科幻文学奖颁奖典礼暨第三届启动仪式在深圳福田区举行。第二届“鲲鹏”全国青少年科幻文学奖吸引了全国两万多名青少年科幻写作爱好者投稿,评选产生了一批青少年科幻文学精品佳作。其中,岑叶明《造神》获得长篇小说组一等奖,甘屹立《长笛与白鸽》获中短篇小说组一等奖。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副总编刘金双表示,近两年“鲲鹏”奖来稿数量和质量显著提升,中小学生群体乃至高校学生对科幻充满热情。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王晋康,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特意为颁奖典礼发来视频致辞,肯定了“鲲鹏”奖的设立对于科幻文学的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寄望深圳成为青少年科幻创作的基底和起飞的平台。

    凡此种种,皆是为科幻产业发展埋下种子,只待日后茁壮成长。

    从网文中发掘打造IP:

    网文小说入围和获奖中国科幻银河奖数量创历史新高

    3月25日,有“中国科幻最高奖”之称的第33届中国科幻银河奖在四川荥经揭晓,共有13部网络文学作品入围并最终收获四项大奖,入围数量和获奖数量都创历史新高。“银河奖”设立于1985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科幻奖项,也是公认的中国科幻文学最高奖,《三体》《流浪地球》《与吾同在》《穿越土星环》等知名科幻小说都曾斩获银河奖。

    《中国科幻网络文学白皮书(2022)》(以下简称白皮书)指出,近年来科幻网文作家爆炸式增长,年轻化、学历高的趋势明显。2022年共计有超4.2万的起点作家创作了科幻网络文学,其中,首次创作便选择科幻题材的作家72%为00后,约超7成的科幻品类签约作家为本科在读及以上学历。

    阅文集团内容运营部总经理杨沾在银河奖科幻文旅影视高峰研讨会上表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通过网络文学讲好中国科幻的新故事。仅2022年,起点读书便涌现出4万余部科幻作品,入库作品较2021年全年增长近70%。在起点读书2022年度月票榜TOP10中,半数作品具有科幻元素。

    凭借《我们生活在南京》《死在火星上》《泰坦无人声》等作品几度斩获银河奖的作家天瑞说符,就是一名95后作家。

    天瑞说符表示,他是刘慈欣比较早的读者,刘慈欣让他看到国内科幻创作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在我看来那就是绝对高度,给后来很多作者开拓出了空间,如果他是一百分,那我们都是四五十分,还有很大的空间去填补和进步”。

    天瑞说符认为,把故事讲好是作家创作的最终目的。故事具有吸引力,别人才会来关注这本书有没有其他闪光点。

    年轻的作者在创作科幻网文时,不再局限于传统科幻符号的套用,而是将属于他们的特殊时代记忆和家国感悟融入创作中,展现出新一代网络文学创作队伍的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感。95后的新人作家九月酱,从去年2月起开始连载科幻题材小说《大国科技》,小说体现出作者强烈的家国情怀。

    科幻网文小说在高速发展的同时,IP转化成果也日益显著。

    值得一提的是,白皮书指出,科幻网络文学IP相关产业链条日趋完善,科幻网络文学相对稳固的商业模式与健康有序的社区文化日渐成形。

    科幻网文的版权开发也在加速推进。截至2022年底,入围本届“银河奖”的科幻网文作品中已有近5成进行了IP改编。多部热门科幻网文被改编为有声剧、动漫、影视剧。

    在输出海外方面,白皮书指出,一批经典的国产科幻网络文学亮相国际平台、传播中国故事,成为中国文化出海浪潮中的“弄潮儿”。

    2022年,以《地球纪元》《第一序列》为代表的一批中国科幻网络文学作品首次被收录至大英图书馆的中文馆藏书目,《超级神基因》《超神机械师》等科幻网络文学也先后入选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2021、2020年度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榜“海外传播榜”,凭借上乘的创作质量与鲜明的审美个性在北美、东南亚等地区“圈粉”无数。

当前:A4版(2023年04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