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惠”民 文化“悦”民 文化“强”民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观察
文耀

 

    今年2月,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会议公布了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遴选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这些案例涵盖制度建设、公共文化空间、全民艺术普及、全民阅读、乡村文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与社会化等多个方面,集中展示了近年来各地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和创新成果,为探索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路径提供了重要借鉴。当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成效如何?本期关注各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看它们是如何做到文化“惠”民、文化“悦”民、文化“强”民。

    创新精准化公共文化供给

    当夜晚的灯光点亮,走进高照街道运河邻里中心的培训教室,浙江嘉兴高照街道运秀社区和运河社区的许多上班族下班后相约而至,参加舞蹈和绘画等特色培训活动,乐享公益文化艺术培训“大餐”……

    今年以来,高照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及相关社区联结了辖区内的公共文化机构针对不同人群错时开办文化活动,提供特色化差异化文化服务,积极吸引群众走进基层文化场所。特别是聚焦中青年群体的喜好,开办一些绘制油画、制作手工皮包等中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活动,吸引中青年等上班族成为基层文化的参与者,转变以往“两头热中间冷”的情况。

    此外,高照街道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走上“云端”、进入“指尖”,利用“互联网+”,将现有线下文化服务搬到线上,推出线上文艺教学、阅读分享等内容的小视频,让居民群众足不出户也能享受到线上的文化课堂。

    面对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旺盛需求,湖北襄阳高新区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全力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样本”,让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城乡公共文化队伍的建设。近年来,襄阳高新区创新公共文化管理方式方法,通过“区聘乡镇(街道)用”的形式,不仅为6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配备专业技术人员12名,还在各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立由公共财政补贴的专职文化辅导员65名,全区逐步形成了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文化辅导员为辅、文化志愿者为补充的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共治的格局,精准化提供文化服务。全区82支社会文艺团队,长期活跃在各村(社区)的“红色文艺轻骑兵”队伍中,每年累计开展各种类型的群众文化活动600余场。团山镇的广场舞活动,米庄镇的书法美术展览、刘集街道的非遗小课堂、东风街道的文化志愿服务、紫贞街道的民乐合奏、七里河街道的现代摇滚,整个襄阳高新区“两镇四办”一地一特色,一域一文化。

    建设品质化公共文化空间

    “办理业务的等候时间,可以看感兴趣的图书和报刊,真不错。”4月10日,在湖北襄阳高新区行政审批局政务服务大厅等候区的“文化驿站”,李先生赞不绝口。

    这是襄阳高新区建成的第二家“文化驿站”,运行半年时间,广受好评。高新区文化旅游体育服务中心主任邹丹介绍,“文化驿站”服务内容在原有基础上补充了生活、科技、文化等多种类别图书245册,价值1.2万余元。除了丰富的纸质图书,还引进了数字图书馆,整合了湖北政务服务功能、信用湖北查询功能以及电子书、有声书、期刊和讲座等数字阅读功能。市民只需轻触自助服务机屏幕,便可享受方便、快捷、优质的政务服务和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近两年,襄阳高新区按照规模适当、布局科学、业态多元、特色鲜明的要求,创新打造出一批外在形式美、功能服务好、理念模式新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文化驿站”“车城书房”、“青蓝·悦时光”休闲书吧、24h自助借阅智慧图书馆等,深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进街区、进企业、进商圈。

    4月18日,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方世忠表示,上海打造一批升级版老百姓家门口“小而美”的演艺新空间、人文新景观、休闲好去处,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变成“最美一公里”。

    城市不仅是人们生活工作的空间载体,更是成就美好人生的重要舞台。伴随物质生活的日益富足,市民游客的艺术素养和审美需求不断提升。方世忠说,我们将聚焦“社会大美育”目标,大力推动全城美育、全民美育、全过程美育、全年龄段美育。

    美育课堂,让艺术滋养“触手可及”。2022年,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超额完成“打造50个市民艺术夜校服务点”的为民办实事项目,惠及近1.5万市民。同时,已累计推出文化活动40余万项、惠及市民2亿余人次的上海市民文化节,今年迈入第十个年头,“我们将坚守‘人民的节日’这一初心,‘形成百个社区大展示、万支团队同竞技、社会各界齐参与、千万市民共分享’的新成果,构建全民终身美育的大课堂、大平台、大舞台。”方世忠说。

    最美空间,塑造城市生活“绽放秀带”。创办于2018年的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去年已走入长三角、走向全国,11个省市、112个城市广泛参与,涌现出一大批高颜值、有内涵、有温度的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方世忠表示,今年,将结合上海城市更新,为城市建筑、街区、滨江、滨海、郊野等空间融入文旅功能,打造一批升级版老百姓家门口“小而美”的演艺新空间、人文新景观、休闲好去处,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变成“最美一公里”。

    构建立体化发展支撑体系

    在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中我岛村,村民的文艺生活甚至比城里人还要丰富多彩。这里陆续举办过文艺晚会、文艺队伍擂台赛、文化广场大宣讲等各类文艺活动。这里有越来越专业的村民文艺团队,这里的村民对于参加文艺活动充满热情。在51个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中,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的“文化公益创投”项目,将公益创投创新机制引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走出了一条社会化助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创新道路。

    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以“文化公益创投”探索多元共治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路径,其主要经验可以归纳为“问”“专”“精”三个字。“问”即“问需于民”。相关文旅部门不仅委托社会组织进村入户了解村民实际文化需求,还指定专业团队定期到村里辅导村民、及时了解村民新的需求和学习进展,有针对性地进行项目设计,更加精准有效回应群众文化诉求。“专”即专业和特色。威海市通过公益创投方式引导全市多家文化类社会组织通过竞争方式获得资助,进入乡村实施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力求把活动和服务内容办得更精致,改变以往“有啥玩啥”的粗放状态,比如一些村庄开设“留住传统留住美”乡土课堂,邀请专业老师为村民尤其是孩子们讲述家乡之美,引导他们在田园中学习、在自然中成长,传承乡村文脉。“精”即科学分工、精准对接。项目的顺利运行,需要相关部门的机制保障,包括规范申报流程、全程性评估监管等做法。公益创投模式有效整合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更好地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对接。从“送文化”到“种文化”,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

    4月7日上午,在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黄酒小镇,来自绍兴艺术学校的越剧、古筝、莲花落等表演者分散在小镇的各个地方,为游客和市民带来一场沉浸式的视听盛宴。现场,绍兴“绍兴有戏 服务基层”党建联建品牌及黄酒小镇文旅共建项目正式启动。

    据了解,2022年以来,黄酒小镇围绕“老房子、新业态、黄酒味、夜经济、年轻力”五大关键词,完成了景区第一期的房屋修缮、招商、运营等工作,以多元消费场景构建重启小镇年轻力。这也为公共文化服务下沉到小镇打下了坚实基础。“接下来,我们将组织学生在黄酒小镇开展专题性活动和小型演出,将公共文化服务送到景区中,送到小镇来,真正实现文艺赋美。”绍兴艺术学校实验艺术团常务副团长陈荣弟介绍,他们将组织学生把社团实践移至黄酒小镇,不定期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用年轻力、艺术态向游客推介黄酒小镇。

    对于和绍兴艺术学校联手共建文旅项目,绍兴黄酒小镇管理中心主任陈海龙非常欢迎。“他们每周送戏下乡,开展文艺演出,能为我们吸引更多的游客。”陈海龙说,同时,文广系统还会指导黄酒小镇建设乡村博物馆,让更多游客在小镇感受黄酒文化。

    “今年,我们将结合‘千场活动下基层’、党群服务中心规范提升、农旅融合式共富工坊建设等活动,把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和活动沉下去,进中心、进工坊。”绍兴市文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力争到2023年年底建立60个以上公共文化服务基层联系点,150家农旅融合式示范“共富工坊”;到2024年年底建立103个以上公共文化服务基层联系点,200家农旅融合式示范“共富工坊”,基本实现“一镇一联系点一工坊”全覆盖。

当前:4版(2023年04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