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校场馆开放更加行稳致远
黑龙江大学博物馆远景
学生参观西南石油大学图书馆
近段时间,国内多所高校宣布向校友和部分社会人士开放校园,校外人员可在登记身份信息后进入校园场馆健身、阅读、打卡等。与此同时,四川、安徽和浙江等地教育部门,也积极回应网友“希望能开放高校内的图书馆及运动场所”等诉求,表示将倡导高校有序向社会开放体育馆等场地设施。一时间,“大学校门和高校场馆开放了吗”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高校场馆具有质量高、种类全、资源优质等优势,能够满足市民多方面需求,开放应该是常态。那么,当前我国各高校场馆开放情况如何,开放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难点,如何进一步推动高校场馆开放行稳致远,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调查。
高校多类场馆对外开放
走进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的西南石油大学,一栋灰色外墙的建筑掩映在一片绽放的蓝楹花后,格外引人注目。这是西南石油大学图书馆总馆,校外人员在二楼的图书馆门禁处扫描二维码进行实名登记,经工作人员验证后便可入馆阅读。
据西南石油大学图书馆党总支书记、馆长杨春丽介绍,早在2014年,该校图书馆便成为成都市第一批免费对外开放的11所高校图书馆之一。多年来,图书馆始终履行“传承文明 服务社会”的使命,面向新都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部分市民办理借阅证,同时积极开展图书馆阅读体验活动,邀请社区居民和中小学生到馆参观,特别是针对中小学生读者的成长发展特点,图书馆精心设计了“探寻科学秘境”“阅读点亮童年”等主题阅读参观活动。
就职于成都市新都一中的杨波是一名阅读爱好者,经常使用个人借阅证在西南石油大学图书馆借阅书籍的他,一说起在这里的借阅体验便赞不绝口:“环境特别好,设备很先进,书籍经常更新,阅读氛围也特别浓。”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除图书馆外,目前西南石油大学的体育馆、网羽中心等场馆均对外开放。
高校环境好、氛围感强,是不少人心中的“象牙塔”。近年来,多所高校在满足教育教学需求的同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积极推进场馆设施有序对外开放,满足社会公众参观、健身、休闲等需求。
黑龙江大学博物馆近段时间成为哈尔滨在校师生和市民的热门“打卡地”。“展览生动、立体、全面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艰辛历程以及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探寻救国之路时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我将从中汲取奋进力量,以奋发昂扬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今后的工作生活中。”5月3日,一名市民在参观黑龙江大学博物馆“不忘初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展”后深有感触。
“我校博物馆始终坚持‘展教并重’,免费开放,积极策划适合社会公众特别是大中小学生的专题展览和教育活动。”黑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杨其滨介绍,特别是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期间,该校深入挖掘校内红色资源,依托博物馆展陈积极开展沉浸式情景研学,先后开设了“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等7门研学特色课程,在情景交融中引导师生深化对主题教育重大意义的认识。目前,已有多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组织干部职工到博物馆参观,不少大中小学校师生和市民群众也纷纷走进博物馆接受红色教育。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体育馆是家住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附近的刘女士比较青睐的运动场所。“体育馆离家不远,今年3月刚上线了校外人员预约系统,通过学校体育馆微信服务号实名注册后便可预约羽毛球、乒乓球等场馆,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预约具体日期的具体时段。”刘女士告诉记者,每次预约好羽毛球场地后,她都会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去运动,携带身份证原件在校门通道闸机读取身份信息后便可进入校园到场馆运动,便捷有序。
除此之外,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博物馆周末面向社会开放,并开通了网上预约系统;北京交通大学在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后有序有偿开放游泳馆、健身房、体育馆等场馆,可通过微信服务号等进行预约;四川农业大学图书馆,校外人员在单位开具单位证明后到图书馆办公室办理相关手续或在学校信息中心办理一卡通,便可进馆阅读或学习……一所又一所高校迈出了向社会开放的步伐,为社会公众提供多样化服务。
开放之路说易行难
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为高校场馆对外开放提供政策支持。2018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指出,国家支持学校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以及其他类型图书馆向社会公众开放;2022年1月发布的《“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提到,促进高等学校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设施向社会开放;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机关、学校、企业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设施向公众开放……
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不少市民都十分期待高校尽快开放校园尤其是图书馆、体育馆等场地设施。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有不少高校仍需在校师生报备引导,校外人员才能进入校园。
“高校场馆开放说易行难,还面临不少难点。”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常务理事、西南大学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基地研究员周林波告诉记者,管理和安全问题是影响高校场馆开放与否的关键因素。他表示,高校场馆开放,首先是开放时间与教学时间的冲突,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的正常秩序;其次较多社会人员进入校园,会增加校园交通维护、保洁等管理成本,甚至可能会给校内师生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另外,部分高校因缺乏场馆管理运营团队,没有完善的提前预约、使用中管理、使用后恢复等机制,难免会陷入混乱。
“供需问题是高校场馆开放需要破解的另一难题。”杨春丽告诉记者,以图书馆为例,馆内座位量和图书资源有限,如果大批社会读者前来借阅,难免会冲击在校学生的学习资源。另外,杨春丽也表示,部分校外人员缺乏文明意识,在利用高校场馆资源过程中的规则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
成都市民郑鹃在采访中则提到,部分高校并未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等进行宣传,从而导致社会公众并不了解高校场馆是否处于开放状态,并且对于高校场馆的开放项目、开放时段等皆无具体途径可以去了解。这无疑也影响着高校场馆的开放成效。
高校场馆开放应因地制宜有序推进
高校场馆对外开放,不但可以让场馆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也能体现高校服务社会、有容乃大的气度,是利民、惠民之举。如何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前提下,有序推进高校场馆开放,提高“象牙塔”的辐射效应与积极作用,继而助力公共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要科学高效地安排高校场馆对外开放时间与教学时间,以达到‘错峰开放’,资源合理共享的目的。”周林波认为,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因地制宜地逐步向社会公众开放,在开放过程中,要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优化学校的安全保障机制。他提到,高校可将校内师生使用时间和校外人员使用时间进行区分,在寒暑假等校内师生较少且不需要上课的时间周期,适当增加对外开放时间,使得场馆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周林波强调,在合理安排开放时间的同时,高校还可引入第三方运营管理或者组建学生、居民志愿者团队,自主运营,自我管理,以确保对外开放工作规范有序。
“科技赋能,让场馆开放更加科学有序。”杨其滨表示,高校场馆要加快数字平台建设,搭建线上预约平台,让校外人员随时可通过线上预约系统了解场馆开放信息,按需选择场地,合理安排时间,让场馆开放流程更优化、便捷。博物馆、党史馆等展馆则可主动作为,盘活数字资源,在线营造“云看展”“云展播”等云参观模式,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和传播力。同时,高校应注意加强宣传,充分利用新媒体等传播渠道,对场馆开放情况进行宣传,让更多群众了解到高校场馆开放的具体信息。
“市民在享受高校场馆开放便利的同时,也有必要提高文明素养,自觉遵守高校场馆的规章制度,不干扰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特别是在借阅图书时要保护好书籍、按时归还,保证良性使用。”杨春丽建议,对于违规使用者或者不文明者,进行信用“黑名单”管理,力保场地开放安全有序。杨春丽特别强调,高校场馆开放在方便社会公众“走进来”打卡的同时,“走出去”也同样重要。何谓“走出去”?她表示,高校图书馆、博物馆等场馆可组织高校专业人才和大学生志愿者,走进社区、中小学校等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体验和“流动”展览等,在努力延伸高校开放的内涵和外延的同时,也给在校大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