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云触网 乡村治理有了新方式

 

编者按:

    “一机在手,种田不愁”,农户通过手机App就能掌握自家田里农作物的长势情况;政务服务“网上办”“快捷办”,乡亲们日常办事不出村……乡村治理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数字化赋能,为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提供了科技支撑。近年来,各地积极抢抓数字化发展新机遇,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

    浙江温州市鹿城区: 让更多老年人享受到 “数字红利”

    李彬

    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山福镇以打造乡村基层治理新样板为目标,在驿头驿阳村试点,以数字赋能打造“智治共享”平安示范村,系统构建“体系+机制+平台”模式,构筑起“数字助跑+自治互助+优质服务”的网格化治理新格局,推动更多技术、信息等要素向乡村流动,让村民们感受到更多的“数字红利”。

    驿头驿阳村围绕党建统领、经济生态、平安法治、公共服务“四跑道”迭代升级“乡村智治一张图”,汇聚智慧党建、生态环境、基层治理、便民服务等十多个类别数据。

    该地还以创建省级“共享法庭”为契机,邀请法官、律师、司法调解员和村两委组建“福伯帮帮团”,为村民提供法律政策解答、矛盾纠纷调解等服务。“共享法庭”庭务主任现场方言“翻译”,连线法官提供法律咨询和诉讼服务,大大解决了老年人维权难的问题。针对当地老人较多的现状,建设适老型诉讼机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老龄社会治理共同体,为推动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提供坚强司法保障。截至目前,共开展跨异地庭审7次、线上回复咨询200余次,化解矛盾纠纷18起,实现全年“民转刑”案件零发生。针对侨眷留守老人多的现状,建设千米反诈宣传长廊,开展“方言讲”“上门说”“鼓词唱”等反诈宣传活动,诈骗案件保持多年“零发案”。同时,驿头驿阳村建成投用了温州市首家“5G健康云诊室”,可提供24小时自助就医服务。“邻里食堂”破解高龄老人、独居老人、困难群众就餐难问题。

    四川邛崃: 数字化让乡村治理更和谐

    贺潇

    村里修路遇到阻力,四川邛崃市大同乡陶坝村的村民在“为村”平台开展线上讨论,一些在外务工村民提出“要致富,先修路”,“修了路了,交通方便,经济自然能发展起来,对大家都有好处”,这些意见公开呈现,比村干部上门做工作更有用。经过3天线上讨论,原先不同意修路的村民也转变了态度,最终所有村民都同意修路。

    邛崃境内横贯高山、低丘和坝区,驾车贯穿全境约需2个小时,党组织服务群众半径较大,人口外流现象严重,人口老龄化现象非常严重。为此,邛崃引进腾讯“为村”平台,推动乡村治理,取得了很好效果。

    由于人口流动加剧,农村党员就业分散,时常进城打工、情况多变,在客观上造成党员管理教育难。为此,邛崃在“为村”平台上成立了线上“虚拟党支部”,党员在线上实名认证后,就可以对其进行在线管理,通过“党员日记”等功能版块,开展党支部与党员、党员与党员的互动交流,及时摸清党员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做好党员跟踪管理和服务。现在邛崃市流动党员认证人数达1119人,占流动党员总数的71%。他们还搭建“线上微党校”,并对党员实行积分管理,督促在外党员及时学习党的政策及党代会精神。一些乡镇还针对互联网的特点创新了党员学习的形式,将党的政策、党代会精神融合成基层党员喜闻乐见的“文字+漫画”“微广播”形式,并推送给每位党员。一些村民表示,以前学习教育都是开会,一坐就是半天,很难从头听到尾,“现在翻翻手机,茶余饭后的空闲时间就能学习,图文并茂,有意思”。党员的活跃情况和学习时长在平台上都留有记录,以积分形式体现,可以监督测评党员学习情况。为了将流动党员纳入组织生活,乡、村两级党组织将网络平台作为党员线下活动的延伸。通过“三会一课”功能,党支部召集所有参会对象进入会议,党员甚至可以异时、异地参与,会后还会自动形成会议纪要,供缺席的党员学习。邛崃还在线上开辟了“党员论坛”“政治生日会”等平台,引导党员们随时交流思想,发布学习心得。

    “书记信箱”是“为村”平台最活跃的版块之一,至今已收到群众来信4935封,处理率达86.2%。邛崃要求村党支部书记在收到来信后24小时之内就要给群众一个答复。陶坝村的村党支部书记孔祥华坦言,一开始觉得工作压力很大,但很快就意识到,“书记信箱”恰恰为他理清了工作的头绪。“书记信箱”还设置了“同问”按钮,可以体现村民对某个问题的关注程度,也让他能够摸清大家到底关心什么事儿,优先解决大家最关注的问题。而在村民的疑问得到书记解答后,其他村民也能在这一平台上了解相关信息,村“两委”干部就不用反复向村民解释同一个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这种及时有效的沟通拉近了干群之间的关系,即便一些问题短期内无法解决,得到书记详细回复和解释后,村民大多也能谅解。在实施全域“为村”工程后,邛崃市的信访率下降了30%左右。

    重庆渝北区: 着眼惠民便民,加快乡村政务数字化建设

    王彦雪

    推行数字乡村建设,不仅让农民鼓了腰包、开阔了视野、种地更轻松,更让大家的生活越来越便利。

    在数字乡村建设中,渝北区着眼惠民便民,加快乡村政务数字化建设,打造三级政务服务体系,推进2300余个事项进驻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实现行政村政务服务代办点全覆盖,政务、财务网上公开比例达100%,镇街一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比例达99.3%,“家门口”的数字服务让农村群众“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逐步成为现实。

    同时,强化安全防控。充分发挥信息化支撑作用,搭建覆盖28个部门、12个涉农镇街、173个行政村的乡村综治调度指挥系统,部署公共安全视频监控1.33万个,行政村覆盖率、在线率、完好率均达98%,组成了触达乡村角角落落的神经末梢,建立起“探头站岗、鼠标巡逻、永不眨眼”的乡村防控新体系。

    另外,推动模式创新。依托“积分制”管理平台,抓好乡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乡村治理工作连续两年获得重庆市政府真抓实干成效明显考核激励,“四张网”治理模式代表重庆市在全国乡村治理数字化实践专题座谈会作交流,“四项清单”和“民情茶室”等乡村治理模式入选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木耳镇金刚村、兴隆镇新寨村成功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数字乡村不断丰富以人文素养为核心的多元应用场景,有效增强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注入了新动能。

 

当前:3版(2023年05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