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演员有出路,戏曲才有未来
杨朝清

 

    据媒体报道,日前,在戏曲节目《中国梆子大会》上,晋剧演员张军波表演了一出《清风亭》,非常精彩,主持人白燕升透露了张军波的从艺经历非常坎坷。面对此情此景,越剧名家何赛飞在评委席大声呼吁:“这样的艺术家不保护,不给予基本生存,给谁?”“振兴戏曲真的不是喊的……”很快,此事冲上热搜。

    在舞台上演出非常成功的晋剧演员张军波,在幕后却有着辛酸的经历:他在省城剧团一直是临时工,每月工资只有1500元,妻子和3个孩子还留在老家,有时一个月才能回去一次,演戏之余他跑网约车、送外卖补贴家用,爱人几次半开玩笑地称要和他离婚……张军波的无奈与不易,是年轻戏曲演员生存生态的缩影。

    年轻演员有出路,戏曲才有未来。不少年轻演员并不缺乏对戏曲的热爱,比如,39度高烧打着点滴还在舞台上坚持表演的张军波,并没因生活窘迫而懈怠放弃。正如评委何赛飞所言,这样的艺术家需要保护,需要保障他们的基本生存。只有这样,戏曲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得到更好传承。

    近年来,传统戏曲得到越来越多的价值认同,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制度补血”,传统戏曲的困境和“缺钱”并没有直接关系,为何当下传统戏曲的发展依然不尽如人意?为何优秀青年演员得不到足够的关爱与帮助?从何赛飞等名家的说法来看,拿奖就能获得基金和拨款,驱动着一些戏曲院团将“拿奖”作为指挥棒;为提升拿奖概率,不少戏曲院团往往会选择一些年龄大、有名气的成熟演员担任主创;大制作、大投入的新剧目参赛结束后就束之高阁,又开始新一轮“拿奖”角逐。这不仅导致一些新剧目、好剧目无法和普通观众见面,也导致年轻演员缺乏历练机会。

    在一些戏曲院团,明明一些年轻演员有实力、有潜力,却囿于陈旧、滞后的考核评价体系,让他们被资历、奖项等隐形门槛所束缚,难以享受到足够的“制度之爱”——没有“铁饭碗”的临时工,不仅待遇差,也缺乏发展空间。只有消除年轻演员的后顾之忧,让他们不必为基本生存发愁,他们才能更加安心、更有底气投入戏曲表演。

    何赛飞坦言,自己当年就是因“团里排不到戏,才去拍电视剧的”。那种“唯奖项”的导向,让年轻演员失去了展示平台和提升机会,也让传统戏曲失去观众基础;“唯奖项”即使能短期获益,从长期来看,对传统戏曲的传承却是很不利的。只有让戏曲新剧目接受观众考验,才能不断完善优化,才能产生更多百看不厌、久演不衰的经典作品。

    发展和繁荣戏曲艺术,人才是根本,要重视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只有实现“出戏”和“出人”有机结合,传统戏曲才会更有活力与生命力。

当前:A3版(2023年05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