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有人说,年轻就要与众不同,与众不同是青春的应有状态。的确如此,如今的年轻人生活在一个自由包容的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创造力和想象力迸发的时代,他们拥有更开阔的视野、更开放的思想,拒绝循规守旧,敢于突破传统,将自己的生活方式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出现了一些或小众或随性的生活方式。
“你住我家,我住你家”
关键词:交换式旅游
今年“五一”假期,暴涨数倍的酒店费用让不少人望而兴叹。在这种情况下,一种“零成本”住宿的旅游形式在网上悄然传播开来——“交换式旅游”,即两个陌生人互相前往对方所在城市旅游,免费入住对方家里,省去住宿费用。主要有两种换法,一种是约定日期同时交换;另一种是错开时间交换,甲方先入住乙方家由后者负责接待,过些时日,乙方再入住甲方家。
“五一”假期之后,这种新颖的出游方式因成本低廉、个性时尚等特点,仍然受到年轻网友尤其是大学生的追捧,不少年轻人表示,会考虑将“交换式旅游”继续下去。
最近,IP地址是山东的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则“突然想交换旅游”的帖子,公开招募交换对象。征集帖发出不久,一位IP地址是西安的“95后”女生找到她。因为“年龄相仿、兴趣爱好有交集、审美三观在线”,她当即决定交换旅行。“我俩都喜欢尊巴和瑜伽,连喜欢的明星也有一个重叠。”她说,“还是会考虑人身安全,以及基本的入住环境”。
据报道,“交换式旅游”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流行于欧洲。当时有一些背包客和旅游爱好者通过海报、广告等相互交换住宿和旅行经验。如今,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这种成本经济型的旅游模式受到我国年轻群体的热捧。
不少网友表示,“交换式旅游”可以扩大朋友圈,还能节省旅行开支,何乐而不为?有专家认为,“交换式旅游”的优势,还在于彼此都能够获得旅游规划方面的帮助,可以互相为对方提供行程规划、风险提示,以避免踩“坑”,并介绍本地的风土人情等,让双方都能获得极有价值的旅游规划和指导,“这甚至是花钱也难以买到的服务”。
不过,部分网友也对“交换式旅游”提出质疑:“会不会引狼入室?”“旅游完发现家里的贵重物品都丢了怎么办?”“把家里东西弄坏了怎么赔?”“万一在我家里装摄像头怎么办?”基于此,有社交媒体专门对此发起投票,结果显示,超过六成的网友认为“不靠谱”,仅30%的人认为“可以试试”。
(综合《法治日报》《成都商报》等)
编辑点评
近年来,基于“花最少的钱,寻求最大的精神收获”,搭顺风车、睡帐篷、粗茶淡饭的“穷游”,一天逛一个城市、每天走三四万步的“特种兵式旅游”等,渐成部分年轻人的出游新潮流。“交换式旅游”无疑符合当下年轻人旅游消费的低成本诉求。
不过,钱省了,双方需要考虑的事儿更多。比如,站在接待者的角度考虑,对方仅通过网络相识,其道德品质和身份无从判断,会不会“引狼入室”?站在被接待者的角度考虑,对方素未谋面,如何确保自身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此外,向陌生人交换住处,相当于是向别人开放了隐私空间,别人会不会将隐私空间拍照上传网络?可见,“交换式旅游”需要交换者在安全、隐私方面投入更多精力,予以慎重考量。
换言之,“交换式旅游”不是“主打一个信任”就可以。虽然人们的综合素质在提高,社会总体素质在提高,社会治安水平明显上升,社会信任度的确较高,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交换式旅游”既需信任与真心相换,更需安全护航,一些正当程序必不可少,比如,双方就敏感问题签署一份协议,拍照留存身份证信息,拍照留存房屋内物品的交付状态、明确物资的赔偿金额或比例,确立彼此在房屋内可进行的行为范围……这些都是必要的。
“交换式旅游”达到一定规模,成为流行事物,监管还应及时跟上。可以采取向社区、社交平台进行报备的制度。报备制可使交换双方的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关键词:搭子式社交
前不久,“搭子是一种新型社交关系”“超一半年轻人有搭子”等话题,登上网络热搜。“搭子”不是新词汇,据报道,2007年出版的《上海话大词典》对“搭子”的解释是:“对某件事有共同兴趣的人,引申为合伙者。”
年轻人的“搭子”,最常见的是“饭搭子”,主打一起吃饭,重在口味相似、饭量平均,每天不用纠结吃什么,伙食费还可以AA制。“旅游搭子”则是有共同的目的地偏好、相似的消费观,同等的脚力与体力。“运动搭子”追求对运动感兴趣,在同一片区域活动,且对身材有一定的目标。此外,还有“摄影搭子”“学习搭子”“追星搭子”“互联网冲浪搭子”“游戏搭子”等等。目前看来,各类“搭子”还有进一步细化的趋势,可谓是万物皆可“搭”。
在众多寻找“搭子”的年轻人中,每到假期,找“旅游搭子”的人可谓异军突起。据媒体报道,张森(化名)本打算在换工作的间隙一个人出去旅游,换换心情,在社交分享平台找旅游攻略时,偶然刷到“找南京苏杭旅游搭子”的帖子,想到旅游有伴的感觉会更好,于是她在帖子下留言联系,之后两人一起在网上沟通时间行程。张森和她的“旅游搭子”从异地出发,在南京汇合,从南京到苏州、南浔,再到乌镇、杭州,两个女孩相互照应,一起享受了七天六夜的旅行。
一位名叫“山风”的网友说,她和“饭搭子”在同一所大学读书,两人通过“校园墙”互相认识,交流仅限于美食,从不过问对方的成绩和未来的就业方向,“因为是单纯的‘饭搭子’,不存在因为绩点高低产生的不必要麻烦,关系比较简单,感觉这样更长久”。
1997年出生的王一(化名)是电影迷,他常常在知乎和豆瓣等平台发表影评,长此以往,认识了一位网友并发展成“观影搭子”,两人常常相约在线上连线同时观看同部电影,同步分享观点。“我对对方的性别、年龄都不清楚,能在同时观影的过程中,讲讲看法就足够了”。
“搭子式社交”讲究“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不过,现在也有年轻人正在通过找“搭子”的方式结交朋友甚至相亲,力求“搭子”转正。以“饭搭子”为例,第一阶段是纯粹的搭伴吃饭,第二阶段是友谊会逐渐进阶,步入一个全新阶段;第三阶段是成功转正,在情感上越来越亲密。
(综合《海峡都市报》《中国青年报》等)
编辑点评
“搭子式社交”盛行,一方面表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求纯粹的人际关系。与同事、同学、亲友、恋人等人际关系不同,“搭子”的核心在于关系的临时性和浅显性,“搭子”之间基本没有责任,交往起来相对轻松,需要时相互陪伴,不需要时互不打扰,很有边界感,不必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维护关系。
“搭子式社交”盛行,另一方面也表明,不少年轻人喜欢精准社交,追求高效社交。在复杂又快节奏的生活中,他们想找什么“搭子”,直奔主题,一切遵从本心,一切出于自愿,可降低交往时间、精力和情感成本,换来一种精准陪伴。一些年轻人(尤其是“社恐”)早就主张:要精准社交,不要无效社交,不要浪费时间去进行表面看似和谐的社交活动。他们所谓的“无效社交”,泛指那些无法给其精神、感情、学习、工作、生活带来愉悦和进步的社交活动。然而,人又是社会性动物,完全脱离社交是不现实的,所以他们追求精准社交。“搭子式社交”就满足了这种主张。
不过,在进行“搭子式社交”时,要提高自身的警惕心及保护意识,学会认真辨别网上的真假信息,防范落入可能存在的陷阱,发生不可挽回的后果。
愉快而温情的老少融合
关键词:蹭老式消费
近年来,年轻人“抢占老年旅游团”、去社区食堂“蹭便宜饭”等做法悄然兴起。
今年“五一”出游,30岁的朱琪报了一个老年团,却收获了意外惊喜。她参加的旅行团一共50多人,除了她,其他人基本上处于她的父辈年纪。在去景点的路上,朱琪就体验到老年团的不同之处。比起与同龄人旅行时各顾各的安静,老人们则是欢声笑语。有的老人会主动跟朱琪唠家常,说说昨天的《新闻联播》,聊聊超市有什么在打折,探讨一下市场里的砍价心得……跟老人们聊起这些,朱琪才意识到生活中有很多值得关注的事情。
朱琪参加的这个老年旅游团不包一日三餐,吃饭只能自己解决,因为是团内年龄最小的“孩子”,朱琪顺理成章当上“团宠”。“很多叔叔阿姨特别热情,怕我吃不饱,各种投喂,除了干粮,还有各种小零食。”让朱琪感到放松的是,叔叔阿姨们在旅途中是真正没有烦恼的,让她深受感染。
在网络社交平台,很多写“抢占老年旅游团”的文章都会提到“老年旅游团治好了年轻人的‘社恐’”。在老年旅游团中,年轻人与老人们的沟通会明显多于同龄人。有心理专家分析认为,“社恐”的治愈来源于人际关系中的需要与被需要。在老年旅行团中,年轻人获得极有性价比的旅游体验:省心省力,不用自己动脑子做攻略;没有精神内耗和年龄焦虑,获得了松弛感;同行团友既热情又包容,还能不时感受到暖意。
最近,山东潍坊一些上班族逐渐为自己找到一个新的“干饭方式”——到社区食堂去“蹭饭”,社区食堂原本是为方便社区老年人和社区居民的食堂,因为干净卫生、花样多价格便宜,迅速笼络住年轻人的心。潍坊市民田女士表示,上班族选择在社区食堂吃饭,“比外卖便宜很多,现在点外卖随随便便就要20块钱左右了,吃得还没有这边丰富,但是在社区食堂吃只需要十几块钱,吃多吃少都可以自己控制,还挺方便的。”
社区食堂的出现,对于很多通勤时间较长且并不怎么喜欢自己做饭的年轻人来说,在极大程度上方便了他们的生活,他们可以选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情。(综合《北京青年报》《齐鲁晚报》等)
编辑点评
年轻人“抢占老年旅游团”,以及去社区食堂吃饭,这样的消费性价比高,可以节省开支。尤其是“抢占老年旅游团”,中老年团友生活经验丰富,他们会娴熟地讨价还价,也知道如何避开推销,有助于年轻人在旅游中避“坑”。一句话,年轻人“蹭老式消费”,蕴藏着开源节流、拒绝过度消费的观念之变,是从消费主义向实用主义转变的体现。
年轻人“抢占老年旅游团”,有助于营造老少融合的社会温情。在旅途中,年轻人与老年人相互接纳,相互照顾与帮助,相互学习甚至汲取力量,可使两代人都能更加积极地生活。老年团治好了年轻人的“社恐”,就是例证。有的老年人也从年轻人那里学会利用网络,学会在相关平台发布旅游视频等。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在老年团都找到需要与被需要的感觉。
“抢占老年旅游团”有助于年轻人对父母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在老年旅游团,不仅有年轻人被老人们当“自己的孙子”宠,还有老年人被年轻人当作自己的“爷爷奶奶”。充分体现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年轻人在回家后,应该会更加理解自己的父母,老年人回家后,也会更加理解自家年轻人的不易。这种结果,有助于构建群体互信。
而年轻人去社区食堂“蹭便宜饭”,是餐饮消费场景的老少融合。这种融合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人流量,有助于社区食堂更好地生存经营,为老年人持续提供服务。
相关链接>>>>
部分年轻人还有这些改变
●过上极简生活
将家中超过一定时间不用的物品丢弃或捐赠、不买不需要的物品、不囤东西、精简出门行头、精简银行卡、删除手机中无用的APP、专注做好一件事……他们从原来的“囤货”生活中走出,开始“断、舍、离”,过上“极简主义”生活。
●追捧二手市场
随着二手市场尤其是线上二手市场的繁荣,众多年轻人开始进场,小到一根数据线、一张唱片、一本书,大到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套八九成新的家具等等,不少年轻人热衷于在二手市场“捡漏”;同时,将一些闲置的东西以二手的方式转手换钱。
●开展一门副业
或基于主业存在不稳定,或基于想通过副业增加更多收入、拓展更多技能,越来越多年轻人计划或正在开展一门副业,拍短视频、做直播、干家教、兼职翻译、开网约车……从而使自己的工作与业余生活多样化、丰富化、充实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