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海东市平安区洪水泉乡:移风易俗助推乡村振兴
祝美甲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洪水泉回族乡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推动乡风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

    广泛宣传,加强教育引导

    初夏,海东市平安区家美乐家政公司负责人文培军和许雪莲两口子如往常一般忙得不亦乐乎,谁能想到如今年入数十万元的家政老板十年前还是平安区洪水泉乡槽子村的贫困户。那时家中上有老人需要赡养,下有孩子嗷嗷待哺,文培军因车祸无法下床工作,养活一家人的重担便都落在了许雪莲一人的肩上。乡党委、政府得知情况后,在积极落实精准扶贫相应政策的同时,安排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为夫妻二人作心理疏导。

    “如今我家能小有成就,多亏了乡党委、政府一路的支持与帮扶。我记得当时乡干部来我们村宣传移风易俗政策,有句话支撑着我们走过了风雨:‘幸福等靠要不来,美好生活需奋斗!’后来生意逐渐有了起色,我心中却始终牢记当年的那句话……”许雪莲感慨地说道。

    洪水泉乡各村充分利用农村喇叭广播向村民们“灌耳音”,还依托“四下乡”等活动大力宣传文明乡风建设,力争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通过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大会给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常打招呼、常敲警钟;要求党员做好模范带头作用,约束自身及亲友,提出党员干部十不准;组织村民宣传学习中华传统美德;红白理事会及时对有婚丧事大操大办苗头的人员说服教育,进行正确引导;将移风易俗纳入各村的“道德讲堂”宣讲内容,让广大干部群众树立起建设文明乡风的观念,形成移风易俗的良好社会新风尚。

    尊重民意,制定村规民约

    3月初,洪水泉乡井尔沟村移风易俗幸福院里举办了一场简单而又不失庄重的婚礼。通过村红白理事会的说服与调解,村民包发云家婚事的彩礼降低了,酒席也减少了,省下的钱给两位新人装修了婚房,两家人都非常高兴。

    针对出现的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消费”愈演愈烈等现象,洪水泉乡党委先后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移风易俗工作的落实。各村成立红白理事会,由村党支部书记担任理事长,各村有威望的老党员、老村干部担任理事会成员。通过召开座谈会和征求意见会等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基层群众的意见建议,从群众意见最大、反映最强烈的环节入手,在充分尊重传统民俗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不同问题,采取“一村一策”方式制定村规民约的具体内容和婚丧事具体规定,并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充分讨论、表决通过。目前,全乡15个村都讨论制定了符合本村实际的村规民约,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对婚丧喜事的宴请人数和桌数,违约处理方式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报备程序。

    提升效能,强化文化服务

    在加大人居环境专项整治的同时,洪水泉乡大力发展群众性文化事业,广泛开展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五星级文明户、“好婆婆 好媳妇”评选等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用先进文化占领乡村的思想阵地。

    “今年我的邻居徐立奇家评上了文明家庭,真是实至名归!他们家不仅教育后辈学习传统美德,还影响了我们整个村的村民,我们村还评上海东市的文明村了!”永安村村民徐树春看着公示的文明家庭名单自豪地说道。

    今年以来,洪水泉乡通过评选“好婆婆 好媳妇”、申报文明乡镇、文明村、文明家庭,积极学习朱治国同志优秀先进事迹,用身边的典型事例引导广大群众对标先进、自觉看齐、共倡新风,以家风促社风带民风,营造了除陋习、树新风的良好氛围。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洪水泉乡党委书记王宁说。下一步,洪水泉乡将巩固已有成果,继续坚持以“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为导向,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让文明的种子植根每个人的心田,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当前:B1版(2023年06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