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午后,走进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三门塘村,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游客在参观游玩、拍照打卡。
这个掩映在绿水青山间的民族特色村寨,正成为热门旅游地。
从一个山高水远的小山村,到内外兼修的美丽村庄,三门塘村依托成熟的“食堂+”模式,拓展民族团结食堂在乡村治理、团结、旅游中的新功能,激发了乡村振兴活力。
放眼望去,和三门塘村一样依靠民族团结食堂建设,实现村子由乱到治、民心从散到聚的村庄一茬又一茬。
民族团结食堂为何会走红?
群众心中的“三笔账”是最好的回答。
第一笔——收支账。
“自从村里有了民族团结食堂,只允许操办红白喜事,还对酒席操办的菜品、桌数、礼金、天数等都作出了规定,吃酒人和办酒人都节省了不少开支。”说起民族团结食堂,台江县台盘乡红光村村民张洪华点赞说道。
如今,通过民族团结食堂建设,全面引导群众勤劳持家、节约办酒,让村民从“吃不完的酒、送不完的礼”中解脱出来。
一方小小食堂,不仅减少了支出,还回应了群众最关心的收入增加之要。
通过“食堂+农户”的方式,民族团结食堂优先采购村里村民自产的米、肉、菜、酒等食材,有效盘活村内闲置土地发展种养业,助力产业兴旺、村民增收。
一加一减,群众算得明白,心里亮堂。当前,民族团结食堂正成为深化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的主阵地,有效整治了滥办酒席、大操大办、攀比浪费等乱象。
第二笔——团结账。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台江县方黎湾社区的干部清醒地认识到,治理乱象,既要治标,更要治本,只有心齐,才能真正根治乱象。
方黎湾社区以民族团结食堂为载体,组织文艺志愿者队伍,在红白喜事中进行民族文化展示和交流,摒弃以往高价低俗的盈利性表演,为社区群众开展文艺演出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小平台,大作为。民族团结食堂逐渐成为当地各族群众学习惠民政策、传承民族文化、谈心聚会的重要场所。
“村民们识大体、顾大局的观念有了很大提升,也比之前更团结了。”村里笑谈,民族团结食堂建起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更强了。
“团”出文明新风,“结”出和谐之果。如今,在民族团结食堂的助推下,一幅群众生活舒心、就业人员稳心、左邻右舍交心、党委政府放心的社会治理新画卷徐徐展开,民族团结的“同心圆”越画越大。
第三笔——发展账。
湾江水潺潺流淌,不远处的村庄在绿树环绕中若隐若现,马头墙上的红色标语随处可见……这是台江县施洞镇岗党略村。
这里,红色文化、码头文化、非遗文化以及苗族文化厚重,民族风情浓郁。一直以来,岗党略村致力于发展乡村旅游,文旅融合之路越走越宽。
瞄准更广阔的发展,2022年,岗党略村将“红军驿站”提升改造成为民族团结食堂——除了办理红白喜事,还结合旅游产业,做足“食堂+旅游”文章,承接游客就餐、接待服务,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思路一变天地宽,民族团结食堂成为越来越多民族村寨的发展新路径——将民族特色村寨旅游产业和民族团结食堂建设结合起来,着力提升基层组织领导力和群众凝聚力,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涵养文明乡风,做强“食堂+N”文章,助力乡村振兴。
治乱象、聚民心、育新景……民族团结食堂的建设,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入群众点滴的生活中,勾勒出了共治、共学、共事、共乐的幸福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