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胡海
胡海指导年轻演员
人物名片>>>>
今年53岁的胡海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四川省资中县木偶剧团党支部书记、团长。从艺37年,他以传承民间艺术为己任,凭借手中的三尺木杖,带领资中县木偶剧团开拓创新,使原本濒临失传的资中木偶戏“重获新生”,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天府万人计划、天府工匠等荣誉。
左手托举木偶身体,右手操纵木杖控制木偶动作,用毛笔在宣纸上写下“中国梦 劳动美”……这是记者在四川省劳模工匠宣讲团走进四川大学系列活动现场第一次见到胡海的情景。当时,胡海在为现场师生作了题为《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争当新时代文化强省排头兵》的宣讲后,还现场表演了资中木偶戏,令记者印象深刻。
5月25日,当记者再次联系胡海时,他正带着演员们排练参加全国第六届木偶皮影优秀剧(节)目展演的节目,他说:“资中木偶戏是传统戏剧类的非遗项目,希望借助这次展演机会,让更多人认识资中木偶戏,感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
入团学艺 农村娃圆了艺术梦
1970年,胡海出生于资中县球溪镇瓦子坳村的一个农村家庭。“孩童时代的我们,没有什么玩具,精神文化生活也没有现在这么丰富。”胡海回忆说,儿时的他最高兴的事,便是逢年过节能看到资中县木偶剧团的演出,木偶虽然没有生命,但通过木偶演员们的操纵,配上语言、音乐,就变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让人赞叹不已。年幼的他,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一名木偶演员。
1986年,胡海等来了机会,资中县木偶剧团面向社会招生,16岁的他鼓起勇气报名参加了考试,并从500名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剧团的20名新成员之一。37年过去了,胡海至今仍记得自己第一次背上行囊离开家乡时父亲语重心长的叮嘱:“三娃儿,你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耍木偶,就要干一行,爱一行。”父亲的叮嘱,成为胡海一生的座右铭。
进入剧团后不久,时任团长的张反修给胡海等新生学员上了第一堂课。“资中木偶戏是一种稀有地方剧种,随时都有断代失传的可能。招你们进来,就是要从老艺人的手中把资中木偶戏接过来、传下去……”张反修的话胡海一直铭记于心。
后来,张反修成为胡海的木偶表演老师。“老师对我非常严格,练习托举木偶经常一举就是两三个小时。”练习木偶表演的累、痛、苦,令胡海终生难忘,而辛苦练就的扎实基本功为他后来的精彩表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勤学苦练,胡海很快就掌握了资中木偶的制作工艺和操纵技艺,逐渐成为了团里既能制作木偶又能表演木偶戏的青年顶梁柱,频频亮相各大舞台。1995年,由胡海参与创作的《欢乐的节日》《红宝石》等剧目,远赴哈萨克斯坦进行艺术交流,这也是他第一次随团出国演出。“每一场演出,场下都是人山人海,演出结束后观众更是久久不愿离开,纷纷跑上舞台与木偶合影留念。”胡海说,站在国际舞台上的那一刻,他感觉再多的累、痛、苦都是值得的。
创新坚守 传统艺术重获新生
采访当日,在资中县木偶剧团的排练室里,木偶演员们反复排练剧目《张大千之匪巢磨难》。只见演员们手持木偶缓缓出场,通过“指挥棒”自如地操纵木偶走路、踢腿、扭腰等,灵动地演绎着一幕幕故事。“表演资中木偶戏,讲究‘稳、准、细、活’,即操作要稳当,动作要标准,表演要细腻,神态要灵活。”胡海一边指导演员们排练,一边向记者介绍道。
作为传统表演艺术,资中木偶戏也曾经历过一段艰难的时光。20多年前,现代娱乐方式快速发展,传统表演艺术受到猛烈冲击,资中木偶戏渐渐陷入困境。与胡海同一批进入剧团的20名木偶戏演员纷纷辞职转行,到了2005年资中县启动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时,这20人中只剩下胡海和另一人还在剧团。
“改革后的资中县木偶剧团,能够登台表演木偶戏的只有4人,演出几乎停摆,发工资都困难。”胡海坦言,当时家人和朋友都劝他,不能再干这个工作了,这时,他想到入行之初父亲的叮嘱和师傅的教导。“既然选择了,就要干一行,爱一行。”胡海毅然决定,一定要走下去。
2006年,胡海临危受命,接任资中县木偶剧团团长。上任后,面对资金短缺和人才匮乏等困难,胡海觉得要想留住木偶戏观众,必须要与时俱进进行创新。
如何创新?在胡海的带领下,资中县木偶剧团将川剧中的变脸、吐火绝技与木偶戏结合,同时,木偶书法、长绸舞也纳入创新范围,先后研发、创新出《长袖舞》《木偶变脸吐火》《木偶书法》等剧目,并糅合内江本土文化,创作了四川曲艺说唱表演《竹琴悠悠唱内江》、四川曲艺盘子《资中新唱》、大型木偶剧《张大千之匪巢磨难》。胡海告诉记者,创新并不容易,尤其是变脸和吐火,在制作木偶时就经历了一次次失败,先后尝试了十多种点火方式,历时4个多月,才找到最佳路径。
胡海还大胆创新表演形式,撤掉传统木偶戏的帷幕,让演员从幕后走到台前,进行人偶合一的表演,使资中木偶戏的表演更加丰富。2008年至今,胡海每隔三四年便会招收一批新学员,年轻人的不断加入,使木偶剧团活力大增。
“遗产是先人的,传承是历史的,创新是我们的,发展是必须的。”胡海说,创新让资中木偶戏拥有了生生不息的活力,他将带领资中县木偶剧团持续探索创新之路,在创新中传承,让资中木偶戏历久弥新。
发展传承 舞台越来越广阔
令胡海欣喜的是,2014年,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戏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为了让更多人知晓并传承这一技艺,胡海带领剧团演员常态化开展“百场木偶戏进校园”“送文化下乡”“资中大舞台”“资中之春”等文化品牌活动,把资中木偶戏送到学校、乡镇、社区、企业、军营等地,让资中木偶戏的活态传承有了更广阔的舞台。
“进校园时,我们会将学生们喜欢的一些经典卡通形象、动画等与资中木偶戏结合;在文化下乡时,我们会表演一些折子戏、小品,并将彝族舞、新疆舞等舞台元素结合进来。”胡海介绍,借助文旅融合的东风,现在资中木偶戏进景区演出已成为常态,在罗泉古镇、重龙镇杨柳滩村等地长期驻演。
胡海还多次受邀前往峨眉山、东莞、青岛等地进行展演,并先后前往新西兰、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展现资中木偶戏的独特魅力。越来越多人通过他的表演,认识了资中木偶戏,爱上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胡海也十分重视对年轻人才的培养。擅长资中木偶戏表演的林昆就是胡海培养的后起之秀,自2009年进入资中县木偶剧团以来,在胡海的倾囊相授下,如今林昆已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国家二级演员。“传统‘师带徒’的教学是非遗薪火相传的重要方式。”胡海说,除了林昆,他还培养了吕丁、周昱汝、肖雪、隆诗浩等一批优秀青年传承人。
资中木偶戏的妙处,既在于表演,也在于制作。胡海介绍,在传承发展资中木偶戏的过程中,他还提出了动静结合的方式,即在注重活态传承,让木偶戏活跃在舞台上的同时,也注重静态发展,开设木偶制作工艺陈列馆,将收集而来的木偶和道具实物、图片等进行展示,让更多人特别是青少年通过来馆参观或研学沉浸式体验资中木偶制作工艺。
三十七载春去秋来,胡海始终坚持资中木偶戏的创新、传承、发展。如今,资中木偶戏已然成为巴蜀民间文化的一朵奇葩。谈及未来,胡海坚定地说:“我将继续秉承文艺初心,用工匠精神打造文艺精品,发扬传承资中木偶戏,让其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