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脸”时代,如何安心“刷”?
本报记者 李林晅

 

    3月29日,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人民法院官网公布一起“业主起诉物业强制业主刷脸进门”案件的调解过程及结果。该案件中,雁塔区某小区业主小王所居住的小区启动“刷脸”门禁后,停用了业主门禁卡,小王因担忧“刷脸”门禁泄漏个人隐私,向物业提出继续使用门禁卡,遭到物业拒绝后,将物业告上法院。经过法院调解,该小区物业重新启用门禁卡。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刷脸”进小区、“刷脸”认证身份、“刷脸”解锁手机等操作正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群众带来了极大便利,但“刷脸”技术背后存在的问题,也为大家敲响了安全警钟。

    “刷脸”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数字技术在我国迅猛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不断提升公共服务便捷化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创新举措。目前,“刷脸”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刷脸”带来便捷

    5月31日上午9点,记者来到成都东站西进站口,观察到该进站口共安装了26台装有摄像头的自助核验闸机。旅客只需将身份证放在闸机的扫描区,再抬头看闸机上方的摄像头,完成验证即可进站。

    “‘刷脸’进站比人工检票好太多了。”旅客陈文超告诉记者,“不仅减轻了车站员工的工作压力,也方便了我们。”

    记者从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车站了解到,目前成都东站基本实现“刷脸”设备——自助核验闸机全覆盖,共有79台,人脸识别率达98%。“过去没有‘刷脸’设备的时候,采用的是人工核验的方式,在进站口要安排10多名员工来进行核验工作,尤其是成都东站,最多的时候要安排20多名员工。安装了自助核验闸机后,核验效率、精准度都有了明显提升。”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车站工作人员徐鲁川告诉记者。

    除了“刷脸”进站,“刷脸”取款也为群众带来了便利。5月31日下午2点,记者来到位于成都高新区益州大道的农业银行体验“刷脸”取款。该行共有两台ATM存取款机,操作界面首页都有“刷脸”取款选项。记者在ATM机操作界面首页点击“刷脸”取款按钮,首先会出现“输入手机号码或者身份证号”的提示,输入信息以后,就会进入“刷脸”界面,然后正视摄像头,与摄像头保持约50厘米的距离,只需1到2秒就可成功“刷脸”,随后输入取款金额,即可取款。该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刷脸”取款功能不需要单独开通,既方便了市民,也提高了银行的办事效率。

    在海口市美兰区演丰镇,“刷脸”办事正在重构当地的政务服务体验,减少百姓的奔波之苦。“我们在镇便民服务中心设置了政务便民服务站,群众可以‘刷脸’办理出入境业务、公积金业务等400余项事项。”海口市美兰区演丰镇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周少娜告诉记者,大多数事项通过“刷脸”办理只需要5分钟,特别方便。此外,记者走访时发现,甘肃兰州以及重庆等地的机场还可以“刷脸”登机,尤其是兰州中川机场内还设置了航班查询“刷脸”设备,旅客只需站在设备前直视摄像头,“刷脸”识别成功后会显示旅客搭乘的航班号、登机口等信息。

    “刷脸”背后的风险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刷脸”技术在支付、出行等多个领域得到了深度运用。记者梳理发现,2022年以来,国家相关部门相继出台《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支持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的通知》《民政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方案》等政策,对优化“刷脸”技术应用场景、“刷脸”技术行业发展方向等提出指导性意见。

    虽然诸多政策力挺,但“刷脸”带来的问题依然令人担忧。

    今年34岁的张静住在成都锦江区大塘坎街的一个商业小区。该小区于2021年正式启用“刷脸”门禁,她表示,“有时候双手拎菜回家,没办法空出手,‘刷脸’进小区确实很方便,但使用‘刷脸’门禁要提前在物业录入个人信息,所以觉得还是有安全隐患,担心个人信息被滥用。”

    在深圳一家互联网企业工作的赵云有着与张静同样的担忧。“我们公司采取上下班‘刷脸’打卡考勤制度,有些担心公司能否做好个人信息安全管理。”赵云说。

    “当今社会,‘刷脸’技术带来的优势不言而喻,尤其是公安部门应用其成功破案、追踪等。但相较于‘刷脸’带来的好处,群众更关注‘刷脸’背后的个人隐私安全问题。”时事评论员一鸣表示,“近几年,媒体多次曝光不少商家利用门店安装的人脸识别摄像头,采集消费者的人脸数据,再向消费者精准推介商品,这也加剧了群众对‘刷脸’的担忧。”

    四川林志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王帮明说:“目前监管部门对‘刷脸’的技术标准、制度规范等都没有作出明确统一,因此使用‘刷脸’很可能会让群众面临信息安全、资金损失等风险。”

    合力守护“脸安全”

    在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的新时代,“刷脸”技术映射了数字中国建设的丰硕成果。当下以及未来,如何推动“刷脸”稳定、有序地发展?如何让“刷脸”兼顾便捷与安全,助力数字中国建设持续高质量发展?

    5月23日,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印发《网络安全标准实践指南——人脸识别支付场景个人信息保护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对室内外各区域中的人脸识别支付场景、人脸识别支付的服务提供方及相关场所管理方个人信息保护提供了标准化实践指引。

    巴中市互联网协会副会长陈定国深耕计算机技术研究领域十余年,并多次参与“刷脸”设备研发。他认为,要实现“刷脸”技术的安全使用,需要政府、技术提供商和公众共同努力,建立起完备的监管体系和信任机制,以此确保技术的合法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比如政府应该加强对‘刷脸’技术的监管和规范,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防止技术滥用和隐私泄露;技术提供商应该在训练数据集中加入民族、性别、年龄等多元因素,避免误判;使用者应该采取必要措施来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例如采用加密传输和存储、限制数据访问权限方式等。”

    一鸣表示,媒体也要在推进“刷脸”兼顾便捷与安全中发挥作用。“各级媒体应该加大对‘刷脸’技术应用等方面知识的宣传力度,引导群众了解‘刷脸’技术的作用和局限性,正确、安全地使用‘刷脸’设备。”

当前:A1版(2023年06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