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极个别创作者利用互联网平台,试图以“助农”“助困”“助残”为由,通过编造不实“贫困生活”“破旧住房”等场景,实施虚假“捐赠救助”等“公益”行为,骗取流量、钱财和爱心,影响恶劣。针对这一现象,近日,某平台更新了关于公益内容治理的最新规范,明确要求,“公益类账号,不得进行直播打赏、电商销售等营利性行为”。
一段时间以来,以“卖惨”为代表的虚假“捐赠救助”行为,在个别直播平台盛行,其主要模式相似,都是打着“助农”“助贫”等旗号,刻意炮制虚假内容,欺骗用户捐赠、打赏、购物,借此获得不菲的流量收益。虚假公益产生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理应采取措施予以整治。因此,平台严厉打击虚假公益行为,禁止公益账号通过流量变现,乃是在履行平台的主体管理责任,守住了公益底线。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是慈善公益的本意,也是很多人热衷做公益却不求回报的出发点,目的是获得心灵慰藉,不为赚钱。但是,虚假“捐赠救助”截然相反,各种“卖惨”“助农”等行为都是冲着利益而去,通过消费大众爱心,获取非法利益。此类虚假公益已经套路化,既有单打独斗,也有团队操作,具有较强的欺骗性。
此前,监管部门和相关平台都多次出手,打击虚假公益行为,清理封禁了一批账号,依法惩治了一批违法者,但收效不明显,依然有人加入这个行列,甚至将虚假公益做成一种生意模式。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虚假公益视频可以作为导流工具,骗得粉丝钱财。所以,根除虚假公益,就要切断流量利益链条,让主播无法获益。
按照此次某平台发布的新规,“公益类账号,不得进行直播打赏、电商销售等营利性行为”,如此,公益账号即便拥有百万、千万粉丝,也不能再进行商业变现。这样一来,能够留存下来的公益账号,就是真正不为利益回报、只为做慈善事业的人,从而避开无谓干扰,专心帮助相关群体获得捐赠救助。
既要堵漏洞,也要开大门。公益有着广泛的民间需求,在堵住“伪公益”之后,平台还可改变流量政策,开设公益活动专区,对合法公益账号实施流量倾斜、关键词支持等,引导用户参与正规公益活动,支持合法公益事业有序健康发展。如此,平台化流量为公益,让相关人群获得救助,让公益人行善积德,可以促进全社会进一步向善,共同浇灌“善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