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网络算命收取“智商税”
樊耀文

 

    据媒体报道, 近年来,互联网悄然流行起网络算命,像人工智能看面相、专业软件看指纹、手机APP判断星座“运势”等,网站、小程序、自媒体平台等渠道都有相关内容。网络算命方式多种多样,收费也普遍偏高,多在千元以上。此外,还有价格不菲的所谓“消灾物品”,其定价也远超市场同类产品。

    虽然我们处在新的历史时期,但一些人仍然存在封建迷信思想,把命运寄托在算命先生身上,靠算命先生“指点迷津”,这是极其错误的做法。人都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依靠自己的奋斗,才能实现美好的理想、事业的成功、爱情的甜蜜。

    网络算命之所以有市场,也和部分人的焦虑有关。我国老龄化现象日益加剧,很多年轻人是独生子女,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后,他们肩头承担着学业、工作、婚恋、抚养、赡养等方面的重重压力,部分年轻人就出现一定程度的焦虑,将自己的未来和希望寄托于虚无缥缈的网络算命。 实际上,网络算命无法真正消除焦虑,实干才是破解现实问题的解药。

    虽然算命是愚昧行为,但那些给别人算命的人却能把高科技、互联网引入其中,形成固定套路和专门话术,比如先用免费服务吸引消费者,然后再用带有恐吓性质的话术,要求消费者购买相关物品和服务。在交易方面,往往通过红包、转账或打赏等方式,以此规避相关部门的监管。高额的利润甚至催生出一条分工专业的“产业链”,其中包括营销、中介、客服等多种角色,在各方游说下,一些人极易迷失方向,不辨真伪,不知不觉掉入圈套。

    网络算命不只是骗钱财,让人缴“智商税”,还容易泄露个人信息、暴露个人隐私。常见的网络算命需要提供姓名、出生日期、个人照片甚至身份证号等个人隐私信息,据报道,有些所谓的算命者收集这些信息将其打包出售,为犯罪分子实施精准电信诈骗提供方便,值得警惕。

    其实,网络算命与线下算命没什么不同,只是前者打着高科技幌子,把算命者引到线上,是封建迷信的“新瓶装旧酒”。电商平台应对游走在法律灰色地带的网络算命加强监管,以净化网络环境。有关部门要及时利用信息技术堵住漏洞、防范骗局,还需要完善社会心理救助机制,提升青年个体的心理自愈能力。社会公众也应提高自身科学素养,提升自觉抵制和防范网络算命的能力。

当前:A3版(2023年06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