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级非遗项目“龙须淡口菜制作技艺”所用原料大丰收(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本报讯(记者 王露)将混合各种纯天然香料及藏药材的香泥放入由牛角制成的工具中挤压,一根根粗细均匀的藏香便初具雏形,再经过晾晒、包装,便可进入市场,销往全国各地。6月10日,在位于四川省阿坝州马尔康市的慈愿传统文化有限责任公司非遗工坊内,马尔康藏香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谢拉正带领着42名员工赶制藏香。
非遗工坊是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或传统手工艺从事生产的经营主体和生产加工点。近年来,四川省通过出台《四川省非遗工坊管理办法》,承担全国“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试点工作,制定《四川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试点工作方案》,大力推进非遗工坊建设,设立了慈愿传统文化有限责任公司非遗工坊、囍悦藏羌绣专业合作社非遗工坊等一大批特色鲜明、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非遗工坊,探索出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遍布全省各地的900余个非遗工坊,如毛细血管般连接强壮有力的文化根脉,在传承创新的同时,赋能乡村振兴,走出一条文化传承创新、产业蓬勃发展的融合之路。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提供的信息显示,泸州、阿坝州围绕当地需求特点,大力开发手工制作,提供大量居家就业、灵活就业岗位,让民众在“家门口”就业有了更多选择;雅安市、攀枝花市落实《四川省非遗工坊管理办法》中各项优惠政策,优先将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吸纳到非遗工坊就业;德阳市支持非遗工坊合理运用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培育具有当地特色的非遗工坊品牌;绵阳市、乐山市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帮助非遗工坊提升产品质量和设计水平;达州市、眉山市引入现代管理制度和方式,培育出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秀工坊。
同时,各地非遗工坊还发挥培训作用,通过实操实训、订单式培训、上门培训、远程培训等形式,促进从业者提升技能技艺水平。
“非遗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谢拉表示,“我们将利用好非遗工坊平台,继续发展,带动更多乡亲致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