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育文明之花 城乡融合发展
武平县文明办主任 陈新玉

 

    近年来,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始终坚持系统观念,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全面深化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文明共创共建,城乡同育文明之花。

    聚焦文明培育,铸牢城乡文明融合发展之魂。搭建宣教阵地。根据各乡镇地域人文特色,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大力推进纪念馆、村史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新时代文明实践法治文化广场等宣教阵地建设,以可视可读的方式,向群众传播新思想,激发村民爱国情怀,提高群众的法治意识。进一步丰富宣教方式,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如武平故事会、音乐党课、蒲公英微课堂、农村道德讲堂等,把最新政策和知识送到农民身边,送到田间地头,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深化移风易俗。扎实开展移风易俗治理农村不良风气行动,出台《武平县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指导各村(社区)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明确要求将推进移风易俗、治理大操大办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全县225个村(居)结合本村实际,并充分征求村民意见建议,制定出台彩礼、礼金、菜金及桌数限额,有效遏制大操大办和铺张浪费。在武平县桃溪镇新礤村,村民议事会商议,倡导彩礼不超过5万元,酒席不超过15桌,每桌菜金不超过500元,随礼限制在300元以内。武东镇六甲村设立“文明小铺”,对群众开展移风易俗、邻里互助等活动进行积分兑换,以德换“得”,涵育文明乡风。

    拓展文明实践,树立城乡文明融合发展之形。创新文明实践方式。紧紧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五项重点任务,开设新时代文明实践讲习所——武平故事会,每周二晚上七点半至九点为讲习所开讲时间,组织作家、文艺家、学界名人、文坛长者及见多识广的老人,面向公众讲述武平故事,普及武平历史文化,重点讲述武平历史故事、客家故事红色故事、新时代创业故事,还有善德故事、励志故事,提振群众的精气神。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组织33家省级以上文明单位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实现阵地联建、队伍共用、资源共享,推动城市优质资源下沉农村;对“武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进行提升改造,设立群众点单、志愿者招募、志愿课堂、积分商场等服务模块,针对群众所需设置“爱心义剪”“农技下乡”“科普大篷车”“七色之花”等特色志愿服务项目9项,完善“点单、派单、接单、评单”功能,打通精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建立激励回馈制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种渠道筹措为辅的多元筹集机制,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基金,基金收益用于志愿者积分兑换、品牌服务项目培育,动员12家爱心企业成立爱心企业联盟,为星级志愿者提供免费公交出行、优惠贷款利率、免费观影等多项礼遇项目,促进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专业化、群众化,推动资源城乡互通。

    深化文明创建,夯实城乡文明融合发展之基。坚持城乡一体化建设。武平县实行“规划一张图、标准一个样、资金一个盘、党建一条心”的“四个一”城乡设施建设共建机制,2018年以来,投入3200万元用于农村公路重点示范路创建及路容路况提升工程,建设文明示范路513.5公里;整合城乡客运资源,打造以“公交化运营”+“班线客运”为主,以预约班车、周末班车等定制客运为辅的“村村通客车”升级版运营模式,全县所有建制村100%全面完成“村村通”,形成了方便快捷、同城一体交通运输网络,2022年武平县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单位。探索城乡一体化管护。以公共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管护省级改革示范县创建为契机,推进全县公共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管护体制改革,建立每周二家园清洁行动创建日制度,对环境卫生整治实行全县统一标准、统一督查、统一考评机制,垃圾统一转移、统一处理的管理模式,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管护。促进城乡公共文化资源共享。武平县因势利导,先后出台《武平县民间业余文艺团队扶持管理办法》等政策,激发了农民自办文化的积极性,截至目前,武平县民间文化队伍有180多支,文化志愿者500余人,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大放“艺”彩,成为助力城乡文明融合发展的一支生力军。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群众自办乡村春晚每台3000至5000元的资金扶持基础保障,调动了群众自办乡村春晚的积极性,引导各村自发组织、自定内容、自创节目开展“农家欢 村村乐”乡村春晚活动,通过村民自筹、能人捐赠、企业对接、政府补助的投入模式,有效解决农村文化资源不足的瓶颈。

 

当前:B1版(2023年06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