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大竹县将“突击式、粗放式、运动式”整治变为“常态化、精细化、规范化”治理——
构建人居环境治理新格局
闫军  彭晨东 王娅琳

 

    近年来,四川省大竹县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将“突击式、粗放式、运动式”整治逐渐演变为“常态化、精细化、规范化”治理,形成了多元协同共振的人居环境治理新格局,县域人居环境得到持续改善,镇容村貌焕然一新。

    狠抓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村庄环境实现大改观。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建立绿色种养循环示范基地10万亩,完成稻渔综合种养3.1万亩,加强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作。抓好废旧农膜回收与利用项目建设,在全县建立了40个废旧农膜回收站,在村、组建立废旧农膜回收点400个,从源头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整治非正规垃圾堆放点,乡村再无“垃圾山”。县财政投入1.23亿元,彻底搬迁整治37个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将治理后场地覆土植绿还林,并加大监管力度,严防死灰复燃。

    村庄建立了日常保洁制度,乡镇场镇建立了垃圾应收尽收、“日产日清”机制。全县建立健全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四级垃圾收运体系,县域生活垃圾悉数运往梨树寺电厂作无害化处理,昔日“垃圾山”蝇虫飞舞、臭气熏天的“脏乱差”环境乱象,已蝶变成如今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美景。

    县乡合力整治路域环境,全民共享“畅安美”。大力实施普通干线公路提档升级,清除公路沿线生活垃圾,拆除可视范围内破旧户外广告、违章建(构)筑物、各种自制栅栏,规范设置各类管线、标志标牌和路名牌。

    对公路沿线垃圾池“以烧代运”行为进行强力整治,督促相关乡镇(街道)和部门及时修复损毁垃圾池;加大各类运输车辆在运输过程中未密闭覆盖的抛、冒、滴、漏等违法行为整治力度,从源头切断公路沿线扬尘污染。严禁在公路上打场晒粮,确保公路安全畅通,加快推进公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畅、安、舒、美”路域环境,为加快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域纵深推进垃圾分类,成为街坊邻里的新时尚。通过党建引领、企地合作、志愿者助推、试点示范等手段纵深推进垃圾分类宣传工作,垃圾分类已逐渐成为街坊邻里的新时尚。

    多部门联合办公,强力开展商超、农贸市场、批发市场等场所的专项整治,从严限制塑料购物袋使用,鼓励使用可循环利用的购物袋(篮);全面推行净菜(果)入市,要求农户将菜帮、菜叶、瓜果皮壳等果蔬垃圾和残枝落叶、花草木竹等园林垃圾就近就地作无害化处理;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乡镇统筹规划,就地填埋或加工利用建筑垃圾。同时,鼓励农户就近就地无害化处理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建筑垃圾,以及易腐烂、易发酵、易降解的有机垃圾,从根本上实现垃圾源头减量。

    全面推进人居环境治理,让和美乡村展新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村(社区)在资源配置上的积极性作用,将分散的村民组织起来,提升参与人居环境治理积极性与主动性,凝聚建设美好人居环境的合力。

    按照“扫干净、摆整齐、视觉美”的要求,在全县农村广泛开展“五清一改”(“五清”即清理交通干线两侧垃圾杂物、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清理村内沟渠消除黑水污水、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清理整治残垣断壁及庭院;“一改”即逐步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实现了村庄道路、沟渠沿线无积存垃圾,农户房前屋后柴草(农具)堆码整齐的整治目标,全县村庄“脏、乱、差”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乡镇场镇按照“坐商归店、行商归市、商品归区、广告归栏”要求,持续开展环境集中整治,聚力打造宜居宜业小城镇。

    截至目前,该县月华镇成功入选全国非遗旅游小镇,童家镇等4个乡镇被评为全市最美乡镇,石桥铺镇等5个乡镇被评为省级卫生乡镇。

 

当前:B2版(2023年06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