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小彩票” 教育大问题

王怀申  作

朱慧卿  作

    编者按:

    据媒体报道,近期,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人民检察院在办理多起未成年人盗窃、聚众斗殴等刑事案件中,发现部分涉案未成年人沉迷购买“一元小彩票”,个别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在该院开发的“惠佑未来随手拍”小程序上,一些学生家长反映许多未成年人沉迷于此,由于中奖概率较低,往往要花费数十元才能获得一份奖品,有未成年人为获取心仪的奖品不惜花费数百上千元。6月2日,该院制发检察建议督促行政机关开展专项整改,还未成年人以清朗空间。

    实际上,类似于“一元小彩票”这种商品,诸如刮刮卡、文具盲盒、卡片盲盒等,在校园周边的商店并不少见。这些商品对未成年人有什么危害?该如何防范这些商品对未成年人的侵袭?本期话题对这些问题予以探讨。

    提醒——

    警惕“小彩票”强化博彩心理

    唐伟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人民检察院向媒体披露了这样一起案例:小伟(化名)在小学毕业后辍学,四处游荡。今年年初,他采用拉车门的方式,先后盗窃5次,获利最少的一次仅10元。今年5月23日,涉嫌盗窃罪的未成年人小伟向检察干警供述了犯罪经过。当被问及拿了钱干什么时,小伟说:“到学校旁的小店里买吃的喝的,还买了几张小彩票玩玩。”

    “小彩票”不是正规的“公彩”,而是部分商家所印的“私彩”,外形为图案各异的小卡片,具有博彩性质,揭开一层后,会有一个号码或“谢谢惠顾”字样。如有号码,购买者便可根据号码兑换相应奖励。从表面看,这些“小彩票”只是商家的营销手段,实际上,从大量案例看,“一元小彩票”看似成本低,实则危害很大、后果严重。

    它本身带有赌博性质,“小投入、大回报”的投机效应,对成年人尚具有极强的诱惑力,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更易深陷其中。没有收入来源的未成年人,为了能持续参与刮“小彩票”的游戏,在父母不能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之下,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这样的结果与未成年人的保护初衷相悖。未成年人沉迷购买“一元小彩票”,轻则影响个人价值观,重则走向违法犯罪。这样的代价,是其本人和家庭无法承受之重,对社会也是一种损失。

    据报道,在“小彩票”可兑换的奖品中,不乏含有低俗、暴力等文字或图片内容的儿童玩具,以及红外线笔、仿真刀具甚至电击棍等“玩具”。这些危险“玩具”,往往被设置为“特等奖”,在商家有意识的控制下,学生偶尔买一两次根本“抽”不到,这就会进一步刺激孩子们的博彩心理。

    因此,对于各类“小彩票”,不仅要让未成年人深刻了解其危害,家长作为监护人,老师作为教育者,对此更应有清醒的认识,并引起足够的重视。若纵容不管,最终可能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各类“小彩票”有可能进一步泛滥。

    期盼——

    合力清除“小彩票”生存空间

    张瑾

    据报道,类似无锡市惠山区这样的“小彩票”,在全国多地销售过。一些商家还搞花样翻新,比如某地一些小学附近出现过“一元一次摇乒乓球兑换奖品”的玩法。因此,各地相关执法部门应对辖区各学校周边来一次彻底排查,有问题解决问题,没问题继续加强监管。

    校园周边无小事,“祖国未来”无小事。对于“小彩票”等不良商品危害未成年人,各地执法部门要敢于亮剑,发现一家,就要严查一家。我国《彩票管理条例》针对向未成年人销售彩票的行为设定了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等罚则,执法部门应对违规违法者依法予以相应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让相关商家得不偿失。不仅要查处“一元小彩票”之类的商品,也要依法严格查处没收这个利益链条上的相关奖品;还应追根溯源,揪出非法印制“小彩票”和生产三无、低俗、暴力奖品的厂家,将二者斩草除根,以绝后患。在这种行动中,相关职能部门应密切配合、共同行动,还未成年人以清朗空间。

    整治危害未成年人,学校要主动作为。对于学生购买“小彩票”,学校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认为那是发生在校外的事。老师也不要像一些网友所说的那样,认为学生购买“小彩票”,只是贪图好玩,不会对其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实际上,祸患常积于忽微,量变会引起质变,“小彩票”也是一个“大问题”。像“小彩票”兑换的红外线笔、仿真刀具甚至电击棍等“玩具”,对校园安全也具有潜在威胁,风险不容小觑。学校管理人员和老师要顺藤摸瓜,弄清学生是在哪些商店购买“小彩票”的,然后向相关部门举报,还要向家长反馈相关学生的消费情况;也要加强教育引导,向学生讲清楚“小彩票”的实质和危害,帮助学生远离“小彩票”。

    而家长,则应树立自己是孩子成长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不只关注孩子的成绩,还要关注孩子的言行举止,尤其是消费行为、游戏行为。家长要主动关注孩子的变化,帮助孩子认识沉迷“小彩票”等不良商品的危害。如果发现孩子热衷于购买“小彩票”等商品,要及时与学校和相关执法部门取得联系。在日常家庭教育中,应注重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摒弃不劳而获的投机心理,让他们养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游戏态度。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保护少年的你”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市场监管、教育等部门和学校、家长要合力消除校园周边“小彩票”的生存空间,共同为孩子健康成长护航。

    强调——

    学校周边不是竞业谋利“宝地”

    卞广春

    学校、幼儿园周边应是纯洁、安静的场所。然而为了牟利,在个别地方,一些不法商贩却在学校、幼儿园周边售卖各类不良商品,包括带有赌博性质的“一元小彩票”、刮刮卡,以及不良图书、不良玩具、“三无”食品等。

    实际上,学校、幼儿园及其周边,不该成为各路商家竞业谋利的“宝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幼儿园周边不得设置烟、酒、彩票销售网点。

    教育部曾多次要求,加强对校园周边网吧、学生托管点、小旅馆、娱乐场所、无证摊贩等治安、卫生、经营等乱象的清理整顿,确保校园周边环境安全、稳定、有序。

    然而,在个别地方的校园周边,仍有无证摊贩和售卖不良商品的商家。一旦有居民或家长投诉,相关部门就对校园周边商家予以整治,可清净一段时间过后,校园周边秩序和环境又可能恢复旧貌。对此,家长担忧,老师操心,受此影响,学生也对“一元小彩票”、刮刮卡、不良图书、“三无”小食品等产生好奇心理,念念不忘。

    校园周边商业乱象不应成为“打不死的小强”。一方面,教育、公安、市场管理等多个部门应当形成联勤联动的常态化管理,依法清理取缔校园周边的违规经营场所,严厉打击销售带有博彩、迷信、低俗等色彩的相关物品,严肃查处“三无”食品。

    另一方面,校园周边的商铺不是“法外之地”。为防止乱象反弹,对在校园周边开店申领营业执照的商家或个人要登记造册,列入重点关注之列。应本着从严审慎原则,对不适宜在校园周边经营的项目,坚决不核发营业执照;对已经核发营业执照但存在不正当经营或违法经营的,要及时提醒,责令改正或迁移,对不听劝阻的要予以取缔。

    呼吁——

    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王学明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很多家长不会过多地限制孩子的购物需求。在此背景下,校园周边商家针对未成年人的营销套路也越来越多,他们为了逐利,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处心积虑地设计盲盒、“一元小彩票”等营销陷阱,引导孩子们过度消费、盲目跟风,不顾及孩子的健康成长,这样的商家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

    众所周知,赌博会扭曲参与者的价值观。一些长期在赌博中沉沦的人,整天只想着怎么“赚快钱”,甚至只想着“天上掉馅饼”,结果不仅输掉了钱财,还荒废了很多宝贵时间。因此,面对“一元小彩票”等风靡校园周边,各地学校、家长等应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据报道,一些大学会召开“认清赌博危害,树立正确人生观”主题班会。老师会告诉学生赌博这种违法犯罪行为就在我们身边,如果不警惕,便会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带来严重后果。比如家庭经济的损失、社会秩序的破坏、健康心理受到不良影响等。赌博不仅会让一个人受害,更会让一个家庭失去幸福;赌博还会使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这样的主题班会,往往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中小学其实也可以采取这种方式,引导孩子们远离“小彩票”。

    价值观的形成,一般与成长环境有关,与家庭、学校的教育引导密切相关。当孩子还小的时候,他们最容易受父母和家庭的影响。孩子上学时,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双重互动。

    因此,面对一些孩子沉迷于博彩,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要教育孩子:单纯依靠博彩是一种不劳而获的行为,过度沉迷,只会越陷越深,有的成人因此负债累累,就是明证;世上没有不劳而获、唾手可得之事,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莫让不劳而获的思想侵蚀小小的身体。在这方面,父母要以身作则,注重言传身教,绝对不要有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这样才能正确影响孩子的价值观。

    当然,守护未成年人成长环境,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需要多方共同发力。相关部门及新闻媒体要加大对未成年人的宣传教育力度,在全社会大力倡树劳动光荣的思想观念,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无一不是劳动的结晶。

    建议——

    帮助孩子培养正确的金钱观

    郭元鹏

    “一元小彩票”、刮刮卡、文具盲盒、卡片盲盒等在校园周边商店并不少见,这表明,需要给孩子们上好理财教育课,让他们明白,像“一元小彩票”之类的“小投入、大回报”,不是投资是投机,不是理财是赌博。

    日前有媒体报道,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桥头胡中心小学举办美食节。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美食节将货币文化融入其中。本次活动推出了面值2元、3元以及5元的购物券,作为美食节的唯一流通货币。每个学生拥有30元购物券,如何规划使用购物券,是锻炼学生财商的课题之一。有的学生一拿到购物券,就直奔自己心仪的美食区,大手笔下单;有的学生会耐心等到美食节活动的中后期,各摊位开始“大甩卖”时才消费;还有学生则会一一询问各个摊位的卖价,东瞧瞧、西看看,货比三家,选择自己最满意的。

    可以说,这种“发购物券让学生买东西”的小活动创意无限。拿钱买东西是最常见的生活场景之一,并不是什么高难度的活儿,现实生活中不少孩子从上幼儿园时就已经会了。而要说到如何把钱花在“刀刃”上,如何把钱花得更有意义,这还真是一个“技术活”。实际上,不少孩子只会“买买买”,却未必“会花钱”。父母给的钱,他们花起来总是大手大脚,不知道钱的来之不易,不知道钱的价值所在。沉迷于购买“一元小彩票”等商品,恐怕就是这方面的典型表现。

    乱花钱甚至把钱花在购买“一元小彩票”等不该花的地方,这些现象的出现都说明一点,一些孩子的财商教育是缺位的。宁波那所学校“发购物券让学生买东西”,就是给学生补上缺失的财商课程。学校给每个孩子发放30元购物券,让他们在校园举办的大集上去“学会买买买”,比一比谁的钱花在了“刀刃”上,比一比谁购买的商品最“物有所值”,显然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

    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买买买”中知道资金的意义和价值,从而珍惜父母的劳动价值;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买最实惠的、最值得的、最需要的,而不是买最贵的,更不是买不该买的。财商教育是通过有关金钱知识的学习和相关实践活动的体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财富观,更好地学会生存与发展,对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B4(2023年06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