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颗珍珠装点沃野
——河北沧州市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袁洪丽 赵海洋

 

    宽阔整洁的公路两旁,一排排古色古香的农房整齐排列;一条条胡同、一幅幅壁画,都在诉说着这个村的历史和故事。一拨又一拨游客慕名而来,在村里观摩岳飞纪念馆、谷物文化馆、村史馆、酒头酒肆等特色场馆,详细了解村庄的历史和美丽蝶变的历程。吴桥县曹洼乡岳庄村只是沧州市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沧州市以村容村貌美、服务设施美、生态环境美、富民产业美、社会和谐美“五美”为标准,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统揽,以人居环境清洁、建筑风貌美观、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健全、特色产业壮大、乡村治理有效为主要目标,按照 “环、带、片”整体布局要求,持续提升美丽乡村建设质量和水平,着力打造一批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宜游的新时代美丽乡村,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有力支撑。目前,全市已累计创建省级美丽乡村534个。仅2022年,就有37个村被认定为省级美丽乡村精品村,261个村被认定为省级美丽乡村。一个个美丽乡村,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装点在狮城大地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农业强国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可以说,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是一篇大文章。在这篇大文章里,如果不坚持规划先行,不打好“提纲”,难免会在建设中出现偏差,在发展中留下遗憾。

    因此,为进一步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沧州市始终将编制村庄规划作为工作之首,不规划不建设、不设计不施工,以县域为单元,按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要求,高质量编制村庄布局规划,科学确定村庄类型,因村施策、分类推进,宜改则改、宜建则建。全市共5659个行政村,除城中村、城郊融合类、搬迁撤并类村庄不单独编制规划外,剩余的4460个村庄需编制村庄规划,其中2712个村合并编制、1748个村独立编制,形成了2450个规划成果。

    县级统筹编制美丽乡村片区建设规划,明确路网、管网、林网、水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设施建设重点,确定建筑风貌格调、产业发展方向,推进片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资源共建共享。乡镇负责按照“一村一策”原则,逐村或联村组织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明确建设重点和时序,注重保护村庄原有肌理,保留传统文化和特色风貌。

    除此之外,沧州市还注重成方连片建设美丽乡村。推动大运河沿线242个村庄达到市级以上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建设大运河美丽乡村示范带。坚持连片打造,争取省级政策支持,创建了吴桥古运河畔、肃宁尚村镇、青县曹寺镇、孟村辛店镇、南皮刘八里镇等5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

    “我们村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干净。”河间尊祖庄镇北司徒村党支部书记蔡振府一开口,就亮出了本村的特点。全村16条街道、129个胡同,现都设有责任人标牌,上面明确标上姓名和联系方式;每月的党员会上,与垃圾处理有关的议题每次都会有,讨论的结果村民自觉遵守;村民们看见村里有垃圾,都会随手捡起来扔进垃圾桶,人们对家乡环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

    良好的人居环境,是每一名村民的殷切期盼,更是大家共同的责任。“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带动下,全市各个乡村“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蔚然成风,人人参与提升村庄“颜值”,集中群众智慧力量共建美丽乡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攀升。

    为了充分调动广大村民的积极性,沧州市聚焦“整洁”,全面开展“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对农村生活垃圾、沟渠塘堰、农村畜禽养殖粪污等面源污染进行清理。同时,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院落、清洁户评选等活动,大力推广良好生活习惯,建立文明村规民约,形成全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

    如今,全市“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收运处置体系实现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全市城乡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率达到100%,全市实现了生活垃圾零填埋、焚烧无害化处理全覆盖,村庄卫生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农村硬件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青县中古红木小镇,以红木文化为依托,建成了大运河红木文化馆、沿街精品展馆、滨水古玩一条街、红木文化城等设施场馆;南皮县双庙村的张之洞文旅小镇,围绕张之洞纪念馆、张之洞墓,新建一批仿古建筑,让古老的村镇更显文化底蕴;泊头尹庄村贡梨小镇,以梨为媒,对古梨树进行保护,打造了古贡梨园和梨文化博物馆……沿运河而下,处处可以看到乡村美景,也不时看到前来游览的游客。如今大运河示范带242个村庄,已全部打造成市级美丽乡村。运河就像一条项链,将一个个既有“颜值”又有“内涵”的美丽乡村串联起来,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深入挖掘美丽乡村建设的文化底蕴,传承和发扬乡村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产业文化,总结提炼具有沧州特色的文化符号和元素,在改造提升房屋功能和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有机融入,加强古村、古宅、古树、古井等保护,培育具有文化底蕴、彰显文化内涵的美丽乡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沧州市坚持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充分挖掘内在潜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依托乡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等优势,培育发展乡村观光旅游、现代民宿、运动休闲、养生养老等新兴业态,积极打造新增长点,以特色优势产业激活“美丽经济”。

    廊亭栈道、小桥流水,华灯映衬,天水晚霞……今年“五一”,青县司马庄村旅游火爆。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司马庄村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种植产业。如今,司马庄村种植园区核心区达到1280亩,蔬菜种植产业已形成规模,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3万元以上。特色农业不仅富了农民的口袋,也吸引着外地游客慕名而来,感受田园风光,享受采摘之乐。

    打造乡村新图景,涵养乡村新优势。如今,一幅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狮城大地铺展开来。

当前:A2版(2023年06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