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南省漯河市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统筹乡镇、村同步协调发展。
激活城乡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
漯河市从党建引领、文明实践、宣传示范等方面着手,增强激活城乡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
突出党建引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紧扣党史学习教育这条主线,招募党史宣讲志愿者组成249支宣讲队,结合流动课堂、云上直播、家庭小讲堂等,走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开展宣讲。实行“党员联系户”制度,党员向联系户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及时调解纠纷,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各村镇党员积极参与基础设施维护、垃圾收运、夜间轮流治安巡防等义务劳动。定期评选优秀党员和优秀村干部,做到“带头人引领一班人、一班人影响一群人、一群人带动全村人”。
突出文明实践。截至目前,各乡镇和行政村均已建立以党委书记(党支部书记)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长的组织架构,乡镇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47个,行政村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274个,实现了全域覆盖。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均具备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各项功能。
突出宣传示范。每个县(区)重点打造一到两个示范乡镇,每个乡镇重点打造一到两个示范村,县、区之间互相观摩学习,相互促进。在全市开展省级及以上文明村镇创建整改提升行动和在全市进一步推进“星级文明户”认领创建行动两大专项行动。开展“乡村光荣榜”人物宣传选树活动,设置“好媳妇”“好丈夫”“好儿女”“好邻居”“创业好青年”“好党员”等15个类别,截至目前,评选出“乡村光荣榜”人物省级5人、市级54人,县级及以上10389人。在全市乡镇主干道旁,村活动室、广场等处绘制、设置、张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二十四孝”、良言古训、村规民约、移风易俗、文明城市创建、红白事指导标准等为内容的墙体画、宣传栏、广告牌、喷绘等。组织人员为各行政村编制朗朗上口、简明易记的村规民约顺口溜并张贴在入村口或村文化广场等醒目位置。
丰富城乡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内涵
漯河市坚持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壮大村集体经济、开展农村文体活动,全面提升农村环境质量,持续维护治理成效,建设宜居宜业漯河。
整治人居环境。开展农户厕所改造拉网式排查,对未改造的分类施策,稳步推进三格式、水冲式规范化建设,加大现场技术指导和督查力度,做到应改尽改、保证质量,全市乡镇实现了旱厕清零。各乡镇因地制宜打造街头游园、乡村森林公园等“绿点”和路、沟、河、渠等“绿线”,提升村庄绿化水平,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整体风貌。
壮大集体经济。各乡镇依托林果、花卉苗木等特色种植,发展休闲农业、林下经济、特色民宿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旅资源,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文旅资源打造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相互促进,挖掘新时代休闲养生文化内涵,以丰富文化底蕴为乡村振兴赋能,以集体经济的持续壮大滋养城乡文明建设融合发展。
活跃文体活动。各乡镇结合“一乡一品、一镇一景”的优秀城乡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成果,把本土特色文化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如,龙城镇结合桃花节和鲜桃采摘节,大力宣传展示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风貌,举办文艺演出、诗歌朗诵、农民趣味运动会、桃花笔会等活动,做出本乡镇特有的文明乡风“桃花品牌”,打造了乡镇文化地域品牌。
凝聚城乡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力量
漯河市以群众路线贯穿城乡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全过程,做好教育引导,凝聚群众力量,尊重群众地位。
强化联动互利共赢。漯河市创新性地将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与乡镇文明创建、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特色商业街区建设等工作相结合,加强与各县区文明办、创建办及相关部门的联动,形成治理合力,推动工作开展,实现互利共赢。
聚拢农村人才资源。有效利用“结对帮扶”等外来资源,吸引青年回村和一些真正热爱农村的人发展文化产业,让城乡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同时,寻找当地文化能人,盘活乡村资源。按照上级要求,做到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和孝善理事会等五会村一级全覆盖,吸纳村内办事公道和威信较高的老党员、老干部成为会长、副会长或成员,推进红白事新办、简办。
强化动态管理。围绕车辆乱停乱放、小广告乱贴乱画、流动摊贩占道经营等动态难点问题,创新体制机制,指导乡镇采取指定专人负责清理小广告;以“劝、贴、锁、拖”等措施规范车辆乱停乱放;以划分临时售卖点集中管理流动摊贩等多种措施,全力提升乡镇管理水平和经营秩序。同时,督促乡镇对标对表搞创建,高标准做好各项创建工作,采取“一周一主题,一周一考评”的方式进行回头看和不间断模拟排查,发现问题立整立改,逐一销号,不留死角。
漯河市坚持抓城乡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使镇容村貌好了,群众的日子美了,心气也顺了,孝老爱亲、诚信友善蔚然成风,大家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