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打造“宜居幸福之都”
——黑龙江哈尔滨市突出“四个聚焦”谱写文明城市创建新篇章
哈文

 

    近年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文明办和省委、省政府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部署要求,以创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为牵动,围绕持续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聚焦下好“先手棋”、织密“工作网”、打好“主动仗”、凝聚“一条心”,扎实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全力打造“宜居幸福之都”。

    聚焦目标任务

    加强顶层设计下好“先手棋”

    哈尔滨市矢志不渝育文明、驰而不息抓创建。按照哈尔滨市“十四五”规划和《哈尔滨市打造“宜居幸福之都”实施方案(2022—2026年)》制定的进程图和时间表,坚持“一把手”主抓,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推进会议、调度会议、专题会议进行部署推进,把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作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有效途径,以上率下、高位推动。在常态设立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增设创建工作专班,能力作风建设“工作落实年”连续两年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列入全市攻坚克难行动,制定《哈尔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重点攻坚工作方案》,与市直各相关部门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市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通过层层传导压力,明晰责任链条,确保“平时”“评时”同推进。

    聚焦全域创建

    健全组织机制织密“工作网”

    完善包联共建机制,制定实施了《关于市级领导包联文明城市全域创建工作的实施方案》,18名市级领导全覆盖包联各区、县(市);986个各级文明单位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的形式包保397个社区和428个行政村,全市2225个网格确保创建工作无死角,以“整治一处,保持一处,整治一片、管好一片”的“小切口”,实现文明创建成果“大提升”。大力开展万名党员机关干部进社区、走街巷结对创建活动,聚焦真作为、善作为,用“资源下沉”托起“民生至上”。

    完善常态创建机制,制定了《2023年哈尔滨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围绕八个方面重点难点问题,对常态创建工作进行部署,建立领导包保、群众参与、督导检查、常态测评、群众监督、考核问责、投入保障等常态创建机制,与网格管理相衔接,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全覆盖的全域一体创建网络。

    聚焦短板弱项

    开展全面整治打好“主动仗”

    坚定信心促整改、善作善成见实效。针对市容环境、集贸(农贸)市场、交通秩序、乱张贴“小广告”、窗口服务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城市管理薄弱环节和创建工作短板,深入开展“1+3+7”整治提升专项行动,建立《文明城市创建整改工作台账》,配套建立任务清单、问题清单、短板清单和成效清单“四个清单”。组建10个创建督导组,驻区进点、走街串巷、明察暗访,逐个区域、逐个项目、逐个点位“过筛子”,坚持周调度、月汇报制度,以现场提醒、会商协调、派单整改等方式不间断督查督办。每周制发《文明城市创建简报》通报问题、反馈信息,全市创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水平持续提升。

    聚焦共创同建

    积极协调发动凝聚“一条心

    哈尔滨市用足用好省委、省政府支持哈尔滨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各项政策、举措,持续深化省、市联合开展的“共绘同心圆 共创文明城”系列活动,积极协调省文明委及驻哈中省直部门,参与哈尔滨市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共同促进城市环境改善,协力推动哈尔滨市乃至全省的文明程度有更大提升。

    此外,充分利用各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经验丰富的优势,采取“一对一”结对帮建的形式,制定《在创建文明城市中实施各区、县(市)结对帮建工作机制》,指导各县(市)争创文明城市。广泛全民动员,运用创建热线、民生热线、“冰城问政”等平台,多途径提高创建文明城市的知晓率和满意度。充分发挥全市3000个文明单位、560户文明家庭、206个文明校园、9.5万户“十星级文明户”、2800位身边好人和道德模范,以及146万名志愿者的宣传带动作用,全面掀起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新热潮。

 

当前:2版(2023年07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