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报告称,根据初步数据,全球刚刚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周。极端高温正在影响中国部分地区。据中央气象台网站消息,7月11日以来,我国西南地区及华北、黄淮一带出现区域性暴雨,四川宝兴,山东台儿庄和宁阳,陕西蓝田、渭南、临潼6个国家站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
极端天气频发,让人们防灾与避险意识逐渐提升的同时也更加关注政府部门的管理水平,关注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韧性。
“韧性城市”被写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许多城市在文明创建过程中或通过补齐短板堵塞漏洞消除隐患,探索更有温度的城市更新;或创新赋能,将海绵城市建设与美丽宜居城市、美丽河湖行动、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深度融合,建设更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建设智慧城市 有效应对风险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进入“龙舟水”降雨集中期,出现大范围大雨到暴雨、局部大暴雨。为保证排水防涝应急处置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南宁市重新修订排水防涝应急抢险预案,严格落实责任制,逐级、逐部门、逐单元落实防汛主体。为完善易涝积水点应急处置,对重要积水点进行“四个一”标准化建设(即一套救生设备、一套水位标尺、一套警示牌、一个摄像头监控)。依托排水智能调度系统,掌握降雨期间积水点的实时情况,科学调度防汛力量,使积水点得到有效处置。
江苏省连云港市将主城区分为11个片区,实行排水防涝工作“片长制”,建立排水防涝“联排联调”机制。同时,整合市政、城市管理等部门的监控系统,对危险易涝点位实行远程实时监测预警、智慧化管控,如遇突发情况,第一时间组织排水防涝抢险作业。徐州市推动排水防涝智能化,建设城市内涝感知系统,实时监控泵站、闸门和排水管网,扩大积水点监测范围,掌握降雨量、道路积水深度等,实现“全域一张图、设施一张网、信息集成一平台”的全过程线上调度。其中,徐州经开区依托水质监测预警信息化平台,在全区易淹易涝积水点和闸、站、河道等重点部位新增监控感知设备45套,加大管道检测机器人、全地形机器人对管道的监测频次;鼓楼区对徐运新河、子房河等10处重点闸站实施自动化改造并纳入可视化监管平台和“智慧鼓楼”综合平台,以科技手段提升监测预警能力。
聚焦隐患消除 筑牢安全防线
近期,上海市聚焦安全韧性城市建设这一重要命题,着眼提升超大城市安全韧性水平中的关键问题、堵点难点、短板弱项等,密集开展系列调查研究,切实织密筑牢超大城市安全防线、保障城市安全有序运行。
上海市聚焦安全韧性城市建设中的风险隐患,紧盯自建房、承重墙、房屋高空坠物、玻璃幕墙、燃气监管以及防汛防台等安全隐患开展排查整治,主要领导带头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深入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领域开展专题大调研,解剖真问题、寻求好办法。比如,就承重墙检测与判定、装修信息公开公示和相关知识宣传普及、社区沟通协调与执法部门勘查处置等,与属地及相关职能部门深入探讨并进行指导;就细化玻璃幕墙管理颗粒度、提升管理应用创新度等问题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现场抽样察看高龄独居老人家中更换连接软管、加装燃气报警器和置换灶具推进情况,与上海燃气公司相关负责人面对面沟通、点对点解疑,就燃气安全领域“差一口气”的问题共商解决之道。
同时,深入了解、吸收借鉴公共安全领域科技创新和应用实践最新成果,为上海市探索研究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技术标准、管理模式、资金政策等提供支撑。
坚持“当下改”和“长久立”相结合,对反复出现、多点发生的问题深入研究演变规律、底层逻辑和内在机理,举一反三查缺补漏、出台政策,防止问题反弹。制定房屋高空坠物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市、区、街镇三级联动排查整治,实现全市房屋高空坠物底数清晰,对隐患问题实行挂图作战、清单化整改,切实消除市民群众头顶上的安全隐患;制定开展第三方施工破坏燃气管线设施专项排查整治工作方案,以企业自查、区级排查、市级督查的形式,开展全覆盖排查检查。
加强规划设计 建设宜居城市
7月7日,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开展了《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主题宣传活动。2021年以来,金牛区公园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局深入践行《条例》,围绕金牛区委“1520”总体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
金牛区围绕公园城市建设,以“两山八水三楔”为生态骨架,积极塑造“蓝绿交织、舒适栖居”的城市界面。全区新增高颜值、高品质公园16个,国宾茶花、锦江九里、凤凰山片区及九道堰片区4大公园簇群逐步显现。开展“生态惠民”细胞工程。依托桥下空间、街角转巷,积极打造小游园微绿地和“金角银边”示范场景,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建成小游园微绿地13个,“金角银边”示范场景56处,新增立体绿化面积3万平方米。
同时,加速城市有机更新。2021年以来,已启动250个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惠及居民3.1万户。
据悉,2021年10月1日,《条例》开始执行。《条例》从生态本底、空间格局、绿色低碳、价值转化等方面详细阐释了如何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将依托自然保护地、生态廊道、天府绿道、天府蓝网以及全域公园体系等构建山水林田湖城为一体的生态基础。通过实施低效林改造、园林绿化以及绿道建设等措施,推进全域增绿,至2035年,森林覆盖率不低于43%,绿化覆盖率不低于45%。
提升安全韧性方面,将把安全发展理念贯穿到公园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行等全过程、各领域。构建弹性适应的基础设施网络、灵敏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数字智能的智慧运行体系、社会风险的闭环防控体系。建立健全城市大脑,在政务服务、城市运行、诉求办理等领域构建智能化应用场景,推动形成上下联动、高效协同的城市智慧治理体系。
全面精细管理 强化“弹性适应”
民有所呼,必有所应,于细微处彰显城市管理匠心。2024年2月,全国第十四届冬季运动会将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开幕。呼伦贝尔市以此为契机,发挥放大自身优势,持续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与中心城区一体化建设。建立健全城市精细化管理标准体系,制定了15大类57项管理制度和10项工作标准与导则。各设市城市在城市管理方面也不断建立完善各项管理和服务标准细则,网格化管理实现了全覆盖,基本实现管理无盲区。
新巴尔虎右旗将辖区划分为多个网格单元,实现了小区域模块化管理;新巴尔虎左旗构建了城管、社区两位一体“城市管理进社区”工作联络架构,形成“党在格中引、人在网格走、事在网格解”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扎兰屯市新城供热公司建设了智能供热管理平台,通过热源、热网运行参数计算全网运行工况,通过智能化自动调节,实现全网平衡自动控制。
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功能提升了,城市文旅惠民服务圈建设了集市政绿化、文娱休闲、体育健身、停车服务等多功能融于一体的公共服务设施;城市管理、疫情防控等工作纳入海拉尔区智慧化城市管理平台,鄂温克旗“两中心一平台”功能不断完善,形成“一核三区五张网”市域治理体系……
因地制宜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转变传统的排水防涝思路和污染治理思路,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
最大化利用闲置空地建设生态停车场,以此带动周边城市新业态发展。加强重点领域安全风险管控,着力清除城市运行隐患,不断提升城市安全韧性。
城市韧性还体现在让城市的文脉有效传承。呼伦贝尔市目前已公布确定历史建筑152处,划定7条历史文化街区,让城市绘出悠长文脉,焕发勃勃生机。(综合中国建设新闻网、《内蒙古日报》、中国网等)
在提升韧性中守护城市安然
吴云青
发展和安全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城市必须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要聚焦城市运行中的安全韧性问题,着力补齐短板、堵塞漏洞、消除隐患,在源头治理、标本兼治上狠下功夫,不断提升城市本质安全水平。
检验城市的安全韧性,通俗来说,就是看它的“抗击打”能力强不强。根据“木桶理论”,提升城市的“抗击打”系数,必须从城市安全治理最基础的环节抓起,从最明显的短板补起,从最突出的问题防起,不断夯实城市安全运行的底板。具体而言,是建立健全风险评估体系、实施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提高市政设施安全水平、强化公共安全管理、加强应急处突能力建设,实现人防、物防、技防“三防”并举。我们有理由相信,面对各类安全风险挑战,只要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广大群众齐心协力,一定能够守护城市安然、生活安宁。
城市安全韧性建设的目的,不仅是使城市肌体更强壮,也要让城市更智慧。近年来,各地围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完善公共安全体系。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对管线等基础设施运行开展综合监管和智慧监测,针对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重点场景逐一进行攻坚突破。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城市治理,根本目的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下足“绣花功夫”,持续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必将更好地维护城市安全有序运转和人民生命健康、财产安全,让每个人都能在城市幸福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