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研”与“学” 探索素质教育新路

 

    编者按

    近年来,研学作为一种新的校外非学科教育形式,逐渐受到家长的认可和追捧。暑期来临,又到了“神兽出笼”的时候,为丰富孩子的暑假生活,许多家长为孩子报名了研学旅行。市面上的研学旅行种类繁多、各有特色,当然也存在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不少家长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花费只换来了“游而不学”,甚至还遭遇过讲解人员良莠不齐、孩子安全无法保障等问题。

    1

    多地研学市场恢复明显

    自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研学旅行已经纳入全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广东、浙江、江西等地因地制宜建设了一批研学基地,制定了研学的具体实施意见。

    “双减”背景下,父母更加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研学让孩子走出教室,探索自然,接触社会,通过实践体验达到“知行合一”,这种教育形式受到了许多家长和学生的欢迎。。

    在茶研园里参与茶叶的生产过程,徒步森林认识生物多样性,在果园里撸起袖子耕地翻土……近日,江西省南昌市湾里管理局第三小学300余名学生走进梅岭研学小镇开展“红色、古色、绿色”三色文化研学活动。今年这里已接待当地研学团队8万人次,预计全年将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研学团队20万人次。

    在四川省成都市凤凰山体育公园,孩子们不仅可以观光游览,还能学习大型场馆建筑知识,在场地中央参加体育活动,站在只有运动员才能到达的位置体验升国旗、奏国歌,在专业的新闻发布厅担任“小小新闻官”、模拟小记者……6月1日,一场“儿童节体育研学”是凤凰山体育公园给孩子们准备的特殊礼物。

    在广东,科普类研学比如参观港珠澳大桥,乡土民俗类研学比如体验农耕劳作,历史文化类研学比如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等一直是热门之选。稻喜文化旅游发展(广州)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冯志威说,他们在广州市从化区良口镇米埗村结合乡村振兴,打造乡村民俗文化体验和非遗传承研学项目,一个小村庄今年累计接待近万名中小学生。

    浙江文旅机构相关人士透露,浙江今年“五一”期间省内亲子游中四成以上为周边研学项目,涉及红色之旅、宋韵文化、乡村振兴、山海协作等多个主题,其中亲近自然和文博探秘类项目尤其受欢迎。

    2

    部分研学旅行名不副实

    低至100多元的一日研学,高到近9万元的国外插班研学,打开某在线服务平台,各种研学项目应有尽有。

    某旅游平台研学华东业务负责人表示,这个暑期,主打历史人文、户外自然、科学技术类的研学产品最受欢迎。从产品时长上看,以景区/展馆主题一日游和长线多地5至9日游的产品最为热销。从价格上看,多日游产品人均价格在6000元左右,较2019年暑期的价格有两成左右涨幅。

    不过,仔细比较这些研学旅行,很多项目在行程设置上大同小异,如去草原研学,多是感受游牧文化、享受草原美食以及参观牧民家庭等。但类似的项目,在收费上却高低不一,有些低至几千元,有的高达上万元。

    据家长反映,部分研学旅行在标注的费用之外,还会有额外费用。如,某研学机构开设的北京励志研学营收费4980元,但从居住地到北京营地的费用需要自付。

    一些学校也会组织研学旅行,虽然遵从自愿原则,但有学生在社交平台表示,“收费太贵,纠结要不要去”。在其晒出的图片中,显示北京研学6天的费用要6580元。这种研学旅行甚至引发了一些学生的焦虑。乐乐来自山东某县城,虽然很想参加学校组织的研学旅行,但考虑到费用最终还是决定放弃。

    尽管不少学校都为研学活动设置了主题,还有学校提前编写制作了研学手册,要求学生围绕特定的研学主题进行实践。但在实际过程中,不乏学生将研学几乎等同为“春游”“野炊”等,甚至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玩手机、打游戏。

    此外,即使花费几千元参加了研学旅行,结果也可能没想象得那么美好。

    一些研学旅行,虽然打着学习的名义,但从行程看,仍以游为主。在路线设置上,甚至和旅行社推出的普通旅游线路无明显区别,研学地也只是“走马观花”式参观。同时,由于当前研学机构鱼龙混杂、水平参差不齐,较差的服务体验,也让部分家长直言:“与其报名研学,不如自己带孩子玩一圈。”

    3

    研学市场需进一步规范

    随着研学的热度越来越高,也吸引了旅行社纷纷开展研学业务。行业迅速扩张下,研学项目随意定价、研学内容“名不副实”、从业人员缺少资质、学员安全无法保障等问题纷至沓来。

    教育部近日印发通知,部署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认真做好暑期校外培训治理工作,要求对培训机构和个人以“一对一”“住家教师”“高端家政”“众筹私教”以及研学、夏令营等名义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问题进行集中整治。各地要加强暑期非学科类培训价格监测,引导培训机构实行明码标价、合理定价,对违法违规收费行为,特别是借暑期之机肆意涨价的做法,联合发展改革、市场监管等部门进行严查。全面加强预收费监管,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和重点抽查,严防“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发生。

    “但是,‘只旅不学’‘游而不学’的问题,还在研学旅行中普遍存在。这让研学旅行的价值大打折扣,要让研学旅行发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作用,必须坚持研学旅行的教育性与公益性原则。”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健康推进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需要形成全社会的合力,不管是以学校为主体还是以校外机构为主体进行的研学活动,均要强化监管。“另外,社会层面也可为学生进行研学旅行,提供更多的公益性活动场所,减少家长对学校、校外机构研学活动的依赖,开展自主性研学旅行活动。”

    “各省市已将研学实践教育评价结果逐步纳入学生学分管理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因此,建立健全中小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评价机制十分必要。”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研学旅行协会会长吴颖民说,学校要在充分尊重个性差异、鼓励多元发展的前提下,对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进行科学评价。

    针对群众反映比较多的研学质量不高、流于形式、价格不透明等问题,一些地方已经探索出了管理机制。江西省新余市制定了中小学研学实践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公开遴选、家委会监督等机制,促进研学机构良性竞争,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研学服务。7月11日,北京市文旅局发布暑期出行温馨提示,其中也提到,要注意研学旅行主体是否有打资质“擦边球”的情况,如果是选择旅行社提供的研学产品,按照《研学旅行服务规范》的要求须提供研学旅行产品说明书,其中必须要有研学旅行安全防控措施、研学旅行教育服务项目、评价方法以及未成年人监护办法,既要保证参与旅行的未成年人的安全,又要保证研学的内容和质量。

    (综合中新网、新华社、《科技日报》等)

当前:4版(2023年07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